课改后贫困县高中语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以湖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我国的贫困县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凸显出各种无法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贫困县教育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课改后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关系到贫困县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改革浪潮中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化的浪潮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就这一现实问题对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用座谈法、个人访谈和文献分析法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与非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距,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受到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制约。其中制约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因素有:习惯性的应试教育理念难以对接课改新理念;偏低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难以适应课改新要求;功利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难以变为课改新教法;分数化的教学评价思想难以跟上课改新思维。限制贫困县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因素包括:权力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师难以自主发展;现实的社会观念压力使教师难以自由发展;贫困的落后工作条件使教师难以自在发展;闭塞的艰苦生活环境使教师难以自动发展。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需要条件保障的,其中学校文化尤为重要,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本文着重于探讨如何通过主观努力来突围,化解限制自身发展的各种矛盾。另外,也尝试从政府当局、教育部门等角度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本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位,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共30位高中语文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用座谈法、个人访谈和文献分析法等方式进行调查。
其他文献
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态指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对农村地区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境遇的体验和感受及其表现出来的身心状态。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分为两大维度即工
生活经验和文献证明,个体采用情绪调节策略调控负性情绪时往往会受到性别和外倾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少的情绪表达行为。并且,研究者使用情绪调节问卷(E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