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人,2015年更是增加到了2.8亿人以上,而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单一,主要以农民工的形式流动就业为主,难以在城市中落户,实现市民化。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但基数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远远高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传统研究普遍将其归咎于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倾斜发展工业、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制度性因素,而对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解析则鲜有文献提及。另外,国内对于农村劳动力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民工市民化一个方面,对于其他的转移渠道的分析也比较少。本文对于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将我国劳动人口现状与城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认为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根本原因,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唯有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并且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为劳动力转移打开更多的渠道。围绕着这一研究主题,本文先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经典模型以及国外比较成功的转移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效应和转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为后面章节的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第三章中分析了传统城镇化是如何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分割城乡,造成农业人口转移难、农民工市民化难的困境。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口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破除制度上的转移障碍,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并从多种渠道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改进。接着在第四章中重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如何从工业、县域小城镇、农业产业延伸三个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劳动力向高级产业、县域经济、农业延伸产业优化配置如何反过来推动城镇化的建设;最后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列举出了几个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成功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