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椎切除治疗颈椎原发骨肿瘤疗效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全脊椎切除术(the total Spondylectomy)治疗颈椎原发肿瘤的临床效果及适用性分析。  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03月—2015年08月期间,在我科住院并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颈椎骨肿瘤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7岁—65岁,平均46岁。病变节段:C22例、C33例、C42例、C51例、C62例、C71例、C4.C61例、C3.C72例,其中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骨髓瘤2例、脊索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和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术前所有患者经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定肿瘤性质,并行术前放化疗,根据肿瘤所在部位选择前后联合或者后前联合入路进行椎体全切除、使用内固定器械重建颈椎稳定性。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Karnofsky日常状态( Karnofsky performancescore,KPS)评分、Frankel分级评价,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局部疼痛、日常状态及神经功能差异。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84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月分别为(5.64±1.55)分和(3.14±0.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42 p<0.001);术3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3.14±0.95)和(2.71±1.33),两者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t=2.482 p<0.05);KPS日常评分从术前(33.57±14.99)上至术后3月(47.14±12.04)(t=-8.018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4 p=0.001);根据Frankel分级,本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术后明显改善(T=26.96 p<0.05)并且平均提高1-2级,术后半年内固定率融合率80.2%,无局部复发及内固定松动。  结论:  通过术后随访,全脊椎切除技术治疗颈椎原发肿瘤可明显缓解局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最大可能切除肿瘤,减少局部复发率,又可提高生存质量,获得满意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骨盆肿瘤相对少见,恶性者居多,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发现时往往瘤体巨大,外科治疗非常棘手。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以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术为主的保肢治疗方式,在获得较好的肿
目的:   研究小剂量超短波照射大鼠双眼,定期观察小剂量超短波辐射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探讨小剂量超短波对晶状体辐射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