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态TiO2/WO3复合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的治理已成为目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利用清洁能源、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TiO2光催化材料在这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学者都已通过掺杂其他元素或半导体复合方式对TiO2进行了改性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如何提高TiO2光催化活性方面,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活性变化等性能研究较少,尤其是对非晶态TiO2,目前还处于初步的探索研究中。本课题拟对非晶态TiO2基光催化薄膜的使用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采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沉积非晶态纳米WO3、TiO2/WO3复合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研究分析薄膜的组分、结构、表面形貌等微观性能。光催化活性用薄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来表征,使用紫外灯作为照射源。考察相对复合量、复合层厚度、基片种类、催化剂用量以及光源等对非晶TiO2/WO3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并重点探讨薄膜在使用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失活、活性再生及循环使用情况。XRD、XPS、SEM等研究表明:本课题制备的TiO2/WO3复合薄膜为非晶态结构;薄膜中的Ti全部以TiO2的形式存在,W以单质W及WO3的形式存在,Ti、W原子的比例为1.6:1;薄膜表面平整、孔隙分布均匀。对薄膜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单一的WO3薄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56.3%,通过半导体复合方式制得的TiO2/WO3薄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对薄膜在使用过程中的活性研究表明:单一的WO3薄膜基本不具备连续使用性能,而新鲜的非晶态TiO2/WO3薄膜,在重复使用6次过程中光催化活性可保持在85%以上,7次使用后随着副产物的积累,光催化活性锐减。10次使用后,光催化活性基本丧失。通过超声水洗方式可以使9次使用后的非晶态TiO2/WO3薄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从10.3%恢复至79.2%。活性再生及循环使用试验表明,非晶态TiO2/WO3薄膜在四次循环中能保持80%以上的光催化活性。最大再生次数为7次。
其他文献
电势-pH位图是描绘元素-水系中元素的赋存形态同电势、pH值间关系的指示图,它可方便地推断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进行的可能性、生成物的稳定性、反应限度及某种组分的优势区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大气污染物,它的治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催化燃烧法是处理VOCs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具有高效、经
蓝宝石上生长AlN薄膜材料在紫外探测器、紫外发光二极管、紫外激光器和高频大功率高电子迁移率器件等光电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目前实验上虽然已制得了高质量的AlN薄膜,然而
大气中存在的CO,C02,以及HFC(hydrochlorofluorocarbon)等物质会对大气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单分子HC02.HOCO和CH2XCHF0(X=H,F)分别是CO+HO→H+C02,H+C02→CO+HO以
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以ZnO和TiO2等半导体氧化物为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技术由于效率高、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可减少二次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引起
低温非平衡等离子体中可产生大量的活性物种,引发一系列在常规手段下难以进行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等离子体中活性物种的诊断对研究和改进等离子体工艺,探索等离子体中基元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要限制二氧化碳(CO )、甲烷(CH )、氧化亚氮(N O)、氢氟烃(HFCs)、全氟烃(PFCs)、六氟化硫(SF )2 6等六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N2O
目的探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将300例急诊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140)和改进组(n=160),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进行对照
以TiO2半导体为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项较有潜力的水污染处理技术。TiO2催化剂是目前最常用和倍受关注的光催化剂,其具有高效、性能稳定、无毒、成本低等优点。传统光
随着工业的发展,CO2排放量逐渐增加。CO2作为一种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对环境和人类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CO2的减排、收集、存储、转化再利用已成为社会和科学界广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