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人们对口译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虽然译界人士和雇佣单位意识到口译质量评估的意义,但一来苦于缺乏科学客观、易于操作的评估手段,二来亦难找到从事评估的专门机构和人才,也就没有对口译质量的评估进行过多的关注。(蔡小红,2006:100)本研究主要以口译质量评估为理论基础,以两场口译案例即《音乐人黄国伦在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所作见证交传》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发布会交传》为语料,旨在研究口译质量评估问题。笔者在对这两场交传案例进行质量评估时,避免了前人评估的片面性问题,不但对译语成果进行分析,还深入口译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莫言”口译任务的特点是正规的双向式交流,而“黄国伦”口译任务的特点是单向式的演讲;讲话者莫言语音清晰、语速缓慢,而讲话者黄国伦却语速较快,且时常中英混杂;“莫言”口译现场的条件是译员可以坐在讲话者身边做笔记,而“黄国伦”口译现场的条件是译员可以站在讲话者身边但不能做笔记;“莫言”译员的译语拖沓啰嗦,而“黄国伦”译员的译语产出则迅速、简洁、流畅;“莫言”现场口译听众的反应是迟疑,而“黄国伦”现场听众时常鼓掌。综合译语成果分析和口译过程分析后笔者得出,“莫言”的翻译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译前准备、没有注意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等主观原因造成的,而“黄国伦”的翻译错误大部分是由于讲话者黄国伦语速过快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此种情况下若只注重口译成果分析,则不大可能知道“莫言”和“黄国伦”各自翻译错误的原因,也不大可能知道这两场口译的译员在何种情况下因何原因作出的口译译语选择,却很可能只知道“莫言”的口译译文不理想或其口译使用者的反馈不理想,很可能只知道“黄国伦”的口译译文有些错误,但其口译听众的反馈不错,这样的分析就很有可能错怪译员为当时当场口译的大局出发所作的译语选择,误认为译员的口译服务质量不好。总而言之,研究发现:1)不能单凭“莫言”和“黄国伦”各自的口译译文或口译使用者对口译质量的反馈断定口译质量的好坏,而应该综合考虑各自口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后再下定论;2)不同的口译使用者对“黄国伦”和“莫言”两场不同的口译任务有不同的期待和不同的评估标准。最后,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而且本文是针对具体的两场口译案例进行质量评估,故难免有局限性,不过笔者还是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的职业口译质量评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