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让美术馆越来越不依赖于自然采光,而是逐渐地像人工照明一步步趋向。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极为浪费自然资源,而且人工照明毕竟比较地缺少了那么点的灵动性,只是单纯地为满足功能要求,所以重新研究自然采光有它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而且对于美术馆来说,采光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展品只有和光线相结合才有意义,只有结合得好才能体现它的意义,所以在构造上通过技术处理紫外线,照度不均匀,二次眩光等相关自然采光天然的缺陷成了一个当务之急。本次设计是笔者参与的正负零工作室的一个实际项目,而且即将建成——江苏文交所广场南京爱涛路美术馆设计,由于道路的规划的变更,所以整个方案历经共3年,终于迎来了它的一锤定音,业主希望最新的设计可以和场地上原有的艺术馆互相补充和照应,充分发挥美术馆建筑的优势和艺术性,提高该场地的核心价值展陈设计自然也是设计的重中之重,从视线,原理,距离已经空间原型出发进行分析,一定保证总流线的一致性,这是保证整个展览功能顺利实现的最基本的要求。展品的光敏性,总共有三类:1.非光敏性物质,例如陶器、瓷器、钱币等,伤害不大;第二类称为一般性光敏性物品,常见的有雕塑、竹器等等,只要照度值不超过180流明即可;最后一种称为光敏性物品,有字画油画、丝绸等等,照度相当严格,一定不能超多50流明。这些当然也间接或者直接地和窗户的开口朝向有关。在本项目中是典型的博物馆采光,采取了顶面采光的模式,用可调节百叶控制进光量,光线进来后经过滤光织物除去紫外线的影响,同时扩散和反射直射光,最后抵达展览空间的光线一定是适合展览的漫射光,同时设置光敏器,在照度过低的情况下,人工光源自动开启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