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我国休假制度、休假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日益激烈。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集中休假模式,它是一种过渡形态,其表现特征是“黄金周”集中旅游、集中消费。我国集中休假模式在拉动内需、增加旅游收入、缓解就业压力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以旅游交通问题最为突出:交通运输压力大、拥堵严重;安全保障存在隐患、交通事故频发;旅游信息滞后、信息瓶颈存在;服务质量下降、旅游交通投诉多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提高,我国的休假模式及模式下的旅游交通必然要走向更加完善的阶段。在结构上,本文的第4章选取并分析了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中国港澳台地区、印度、巴西、泰国八个国家或地区的休假模式及模式下的旅游交通管理经验,研究发现:休假模式与旅游交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休假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公共节假日休假中都比较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带薪休假制度比较完善,旅游交通管理措施因国而异。第5章提出了时空互补型休假模式,从“黄金周”旅游的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带薪自由休假的实施、区域旅游资源互补的实施四个方面探讨了时空互补型休假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第6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交通系统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的评价模型、旅游景区系统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的评价模型及旅游者消费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的评价模型来对时空互补型休假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时空互补型休假模式优于集中休假模式。第7章从基础设施管理、需求管理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时空互补型休假模式下的旅游交通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休假模式的完善方向及模式下的旅游交通对策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