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同一麻醉深度不同体位下熵指数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探讨体位因素对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评价二者用于监测手术患者体位变化时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5-55岁,体重指数18~24kg/m2, ASA分级I-II级。患者入室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呼气未二氧化碳(EtCO2)、状态熵(SE)、反应熵(RE)及脑电双频指数(BIS)。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后,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ug/ml.4ng/ml,意识消失后行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将丙泊酚的靶控浓度调至4ug/ml。待丙泊酚维持稳态靶控浓度后10min,间隔5min记录RE、SE、BIS值及HR、MAP、EtC02、SpO2,即达到稳态靶控浓度的10min、 15min、20min记录,取三次数值的平均值。调整患者体位,将患者分别置于头低脚高位30。、平卧位、头高脚低位30。,每个体位保持15min,间隔5min记录RE、SE、 BIS值及HR、MAP、EtCO2、SpO2,取三次数值的平均值。于术后第一天及术后一周回访并记录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1)术后回访无患者发生术中知晓,所有受试患者未出现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2)不同体位患者HR、MAP、EtCO2. SpO2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平卧位时BIS、SE、RE值分别为46.4±3.9、47.8±4.3、49.8±2.5,头低脚高位时分别为48.4±4.5、49.2±3.8、50.0±3.7,重置平卧位时BIS、SE、RE值分别为46.4±5.0、47.8±3.8、49.8±2.1,头高脚低位时分别为45.5±4.5、47.0±2.6、49.8±3.2。两次平卧位BIS、SE、R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卧位比较,头低脚高位BIS值、SE值显著升高(P<0.05),R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平卧位比较,头高脚低位BIS值、SE值显著降低(P<0.05),R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头低脚高位比较,头高脚低位BIS值、SE值显著降低(P<0.05),R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位因素对熵指数的影响小于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与脑电双频指数相比,熵指数用于手术患者体位变化时麻醉深度监测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