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艺术高职类学生,他们的道德思想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也关系到艺术创作水平、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未来岗位的职业道德水平。所以如何从艺术高职类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特点和特殊的培养方式出发,增强艺术高职类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艺术高职类院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德育对艺术高职类学生的教育价值入手,通过分析艺术高职类学生思想道德特征和基本特征,对艺术高职类学生现行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有效实践进行探索,以期为增强艺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育对艺术高职类学生的教育价值。其教育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论证了学校的德育渗透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学生道德信念,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道德教育是艺术高职教育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德育是艺术高职类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之一;第二方面说明了德育与艺术创作相互渗透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德育对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人生观的发展和走向的引领,德育对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也就意味着德育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作用。德育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而影响其作品形式的发展和走向,德育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从而影响其作品的创作境界,或者说德育就是培养艺术家的深层底蕴的过程;第三方面论述了德育课程中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帮助艺术高职类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人生路上的未知数,德育有助于提高艺术高职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当代艺术高职类学生基本特征和道德思想特征的透视。本部分从调查实践入手,分析了艺术高职类学生的基本特征与思想道德特征。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日益复杂化,这些学习经历、教育层次、生理和心理各不同的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构成了现在艺术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现状;二是培养类型多、学历多、学制多、年龄差异大,为构建分层德育教育体系新方式提出了要求。其道德特征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情感丰富强烈,非理性色彩较浓;社会实践丰富,拜金主义蔓延;努力追求艺术,功利主义盛行;善于求新求异,个人主义强烈;“专业至上”、“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艺术高职类大学生现行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起:问题一:对学生道德行为影响最大的专业教师排除在德育团队之外。专业教师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与学生有效的沟通、管理及教育手段;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够和谐;问题二:德育工作的作用、内容、形式缺乏学生的认可。学生对德育的功能缺乏认同感,对德育持抗拒态度;艺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德育工作的方式还是以简单的说教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问题三:忽视学生差异性,采用“一刀切”的德育工作方式。忽视学生年龄和学制的差异,设置一刀切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式;忽略艺术生专业特色,职业需求,布置“一刀切”的德育实践活动;问题四:德育课程本身缺乏专业特色设计。德育课程的目标设定缺乏艺术高职特色和科学性;德育课程模式没有艺术高职院校特色。第四部分:提出增强当前艺术高职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本文认为增强当前艺术高职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发挥艺术院校优势,构建有信度的德育工作方式。从艺术高职类学生固有特点出发,创设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发挥艺术高职生专业优势,创设特色德育活动;(二)成立以专业教师为主力军的德育工作团队。提高专业教师对自身教书育人功能的认识;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给学生示范作用;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三)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多层”的差异,构建“分层”的德育工作。根据学生差异设立学段德育目标和学年德育目标,各有侧重;依据专业分类,建立体现各专业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四)探索德育课程“美、善、专结合”的教学方式。设立学习“美的艺术,培养美的灵魂”的课程目标,引导“美善专结合”的教学方式;设立与专业和职业一致的德育教学内容,加强“美善专结合”的教学方式;设立有院校特色的德育讲授方法,凸显“美善专”结合的教学方式;设立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完善“美善专结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