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印度籍作家曼哈·马琼达(Megha Majumdar)所著的通俗小说《燃烧》(A Burning)。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主人公的故事:被指控为火车袭击嫌疑人的贫民窟女孩吉万、渴望政治权力的体育老师皮特以及怀揣电影梦的第三性别者乐芙莉。由于一场火车袭击事件,他们的命运开始相互牵绊,却最终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燃烧》故事设定于当代印度社会。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过相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印度籍作家曼哈·马琼达(Megha Majumdar)所著的通俗小说《燃烧》(A Burning)。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主人公的故事:被指控为火车袭击嫌疑人的贫民窟女孩吉万、渴望政治权力的体育老师皮特以及怀揣电影梦的第三性别者乐芙莉。由于一场火车袭击事件,他们的命运开始相互牵绊,却最终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燃烧》故事设定于当代印度社会。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过相关的译本。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小说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对于小说整体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由于小说对话以及翻译活动与言语交际有共性,作者引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理论基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语境和语言结构则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小说《燃烧》对话的分析,从语言结构层面指出了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包括词汇层面:文化负载词、多义词、没有合适字典义的词语;句法层面:插入语的翻译、省略句的翻译;篇章层面:如何加强语篇的连贯性;如何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绪。针对以上的困难,作者重点介绍了对交际语境不同层面的顺应,由此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加注、基于语境选择词义、词义引申;句子结构重构;增词法;转换原文衔接手段;增加语气词。通过二十五个英译汉例子,作者阐述了在交际语境顺应论的视角下,译者如何运用多种翻译方法解决翻译难题、完成翻译实践。通过顺应交际者双方以及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语境,译者提供了相对准确的译本。同时,通过对《燃烧》英汉翻译实践的研究,译者发现交际语境顺应论可作为小说对话翻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并且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对此类型文本相关的翻译研究带来些许启示和参考帮助。
其他文献
蒙古四胡是蒙古民族胡琴类乐器中最古老的弓弦乐器,其弓法对音乐风格,艺术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是该乐器演奏技巧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本文以蒙古高音四胡弓法技巧为研究对象,选取吴云龙高音四胡杰作《牧马青年》为个案,对乐曲中所运用的弓法进行分析,同时对蒙古高音四胡演奏中的各类弓法技巧及艺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蒙古高音四胡经典乐曲《牧马青年》是由吴云龙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优秀乐曲。作者巧妙利用科尔沁民
本文以西南呈村八音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绪论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西南呈村八音会的生存环境和当下的处境,按照乐曲的表演形式、乐曲结构以及审美功能等,探索西南呈村八音会的艺术特色,又通过探讨西南呈村八音会与同地区的其他乐种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其强大的包容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关于八音会的一些看法,从而对其以后
大正琴于日本1912年发明,1915年左右传入中国,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便在鄂尔多斯流行,而后销声匿迹,变得鲜为人知。近十年以来,大正琴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生活中又再次兴起,其演奏极具本土化特色,且初具规模,这种外来乐器本土化文化现象值得深究。本文便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生活中恢复流行的大正琴及其音乐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与研究。研究首先考察大正琴乐器本身的形制、历史源流问题,其次调查鄂尔
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杭哈地区的杭哈民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杭哈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以及阐释杭哈人的音乐文化认同。杭哈民歌体裁分为“古日道”与“岗纲道”。“古日道”作为古老的长调宴歌体裁,主要在民俗活动“乃日”中演唱,表演流程为:图日勒格一+正歌1+图日勒格二+正歌2+图日勒格二+正歌三+励志歌。“岗纲道”是短调民歌,旋律欢快活泼,经常与乐器配备进行伴奏。杭哈地区短调民
神话学是研究神话的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世界的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话学在社会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神话学也开始流行起来。本实践报告以高木敏雄《比较神话学》的序言和第一章为翻译文本。序主要介绍了神话学的背景,当时日本神话学的现状、写作初衷、作者的前期准备和写作过程。第一章介绍了比较神话学和民俗神话学的概念和差异以及分析、比较神话学的历史和由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选择《白蜡树和榆树之子:维京人的历史》引言及第一章作为翻译文本。引言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则主要介绍了北欧神话。该书尚无中文译本。作者为英国学者尼尔·斯图佩尔·普莱斯,他专门研究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萨满教。本实践报告以翻译难点、解决方案与案例分析为重点。翻译难点主要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展开。词汇层面难点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和普通词汇。专有名词细分为人名
冒顿潮尔是蒙古族潮尔多声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的意识与行为的参与,使其成为唯一一种蒙古族多声吹管类乐器。历史上,它有着不同的称谓以及演奏形式,随着地域和族群的不同而流变。它的演奏技法非常独特,在演奏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身-器”合一的状态。本文将“身-器”同构理论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中国新疆阿勒泰乌梁海的冒顿潮尔演奏,从三个方面来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第一章,对“身”与“器”这对概念进行概念
本文在目的论(Skopos Theory)视角下对外事口译中汉语成语的口译策略进行研究。汉语成语经常被运用在在外事活动中,因为汉语成语含义多样、结构独特,又因外事口译具体较强的即时性,所以在外事场合中,口译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汉语成语的口译策略,但这些研究很少从目的论视角下研究汉语成语的口译策略。目的论主张,翻译需要从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报告所选文本为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的小说《冬日花园》。该作品讲述了梅雷迪丝和尼娜·惠特森姐妹和她们父母的生活。刚开始,姐妹两人与母亲的关系并不好,她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小时候母亲有时在晚上给女孩们讲的俄国童话。最后通过一个童话故事,而这个故事是母亲在父亲临终前答应再给孩子们讲一次,母女三人的关系得到缓和。报告是基于第一章至第四章的译文而撰写的,这几章讲述了在父亲生病前
本文以流传于山西省阳高县和内蒙古土右旗的二人台牌子曲为研究对象,以两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数次音乐交流为线索进行切入,在充分认识两地牌子曲自身传承方式和音乐形态规律的基础上,来探讨两者在互动与互鉴中所体现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关系。为此,本文第一章在历时中以发源三角区域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了阳高县、土右旗二人台音乐产生的历史成因和地理背景,并梳理了两者在历史中的交流过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