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个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 SSI)的大小、部位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于发病后1周内行颅脑磁共振检查并且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显示在穿支动脉分布区存在单个皮质下梗死的患者。完善颅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梗死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5cm组、1.5cm-2.0cm组以及>2.Ocm组;根据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幕上组和脑干组;根据梗死灶与载体动脉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近端梗死组和远端梗死组。分别比较上述分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血管狭窄情况。最后分析不同大小、部位的单个皮质下梗死其梗死灶相对于载体动脉的位置特点。结果:1、病灶直径>2.Ocm的单个皮质下梗死患者合并载体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高,直径<2.Ocm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2、就部位而言,脑干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载体动脉狭窄、颅内其他大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幕上组。3、因梗死灶相对于载体动脉间的位置不同,近端梗死和远端梗死的特点不同,近端梗死组易合并载体动脉狭窄,而远端梗死组易合并高血压。4、直径>2.0cm的单个皮质下梗死,其梗死灶可位于载体动脉的近端,也可位于载体动脉的远端,对于直径<2.0cm的亦如此;位于幕上的单个皮质下梗死,其梗死灶可位于载体动脉的近端,也可位于载体动脉的远端,对于脑干区的梗死亦如此。结论:不同大小、部位的单个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不同,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