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开放和政府监管层的支持,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已经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展开了一些金融合作。众多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的必要性及效果争论不断,具体的效果研究包括银行效率、创新能力和银行风险水平等方面,那么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最终到底会对我国银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论是从绩效还是风险水平来说,研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影响作用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稳定具有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引入战略投资者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4条假设,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境外战略投资持股时间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不同性质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其风险承担水平变化有何差异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样本选用了2014年之前完成首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20家银行,通过引入交互项、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处理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后,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降低,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时间与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关系较复杂,并不是持股比例越多越好,不同性质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应当努力实现我国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之间的深度合作,达成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从而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技术的目标,从经营治理、风险控制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提高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应展开长期合作并实施差别化的持股比例限制。重点关注地方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如今众多地方商业银行期望与大型的境外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通过转让股份来换技术、换机制、换管理,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来应对愈演愈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在寻求外部战略合作的同时我国银行也应从各方面来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