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归纳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研究改善该病临床疗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以统计学方法调查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特异性、敏感性高的差异生物标志物,以期能早期预测中西医结合疗效,尽早选择适宜治疗方案以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材料与方法:将纳入对象511例HBV相关ACLF患者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药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治疗期8周,进行疗效评价。整理患者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病史治疗史、实验室化验指标、中药方剂、疗效等方面资料,并运用SPSS进行统计,总结其疗效相关因素及更优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另以解放军302医院参与本研究所纳入试验组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3例HBV相关ACLF患者0周时的空腹血清为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为分析手段,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学方法,筛选特异性、灵敏度高的,能预测HBV相关ACLF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临床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血型、饮食嗜好、饮酒情况、吸烟、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传播途径、家族成员患病、病情加重诱因(包括病情加重与季节、情绪的关系及其他原因)、入组前是否经中西医或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是否曾停用或换用核苷类似物等方面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0.05)。2.而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年龄及分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01):若入组前患有HBV相关ACLF之外的其他疾病则疗效差(P=0.003)。3.在生化学等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钠Na、氯CL与疗效呈正相关,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疗效呈负相关。4.且协定处方疗效优于自拟方、不断调整证型方药比始终一种方药的患者疗效好(P<0.001)。代谢组学研究筛查出差异化合物离子27个,其中3个有鉴定结果。C620(质量数为620.2894Da的化合物PI(20:4(5Z,8Z,11Z,14Z)/0:0))即1-酰基甘油磷酸肌醇,和C742(质量数为742.5534Da的化合物PA(20-.2(11Z,14Z)/19:0))即磷脂酸(phosphatidate; phosphatidic acid, PA),与疗效呈正相关;C499(质量数为499.2935Da的化合物Taurochenodeoxycholate)即牛磺鹅去氧胆酸,与疗效呈负相关。结合ROC曲线,C620相关性最强和疗效预测的效果最好,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100%和83.3%;C742与C499特异性虽为100%,但敏感性较低。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年龄、分期、PTA、TC、TG、Na、CL、TBil、DBil、INR、病史与HBV相关ACLF疗效的相关性,建议根据辨证论治在协定处方基础上加减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并应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证型方药以增强疗效、降低病死率。2.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发现了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PI(20:4(5Z,8Z,11Z,14Z)/0:0)、PA(20:2(11Z,14Z)/19:0) Taurochenodeoxycholate,其中PI(20:4(5Z,8Z,11Z,14Z)/0:0)相关性最强、疗效预测的效果最好,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100%和83.3%。这3个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有助于早期预测中西医结合疗效,适当采取适宜治疗方案,避免了延误治疗及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