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根于印度丰富多元文化、移民身份体验以及后殖民全球化反思之中,萨曼·鲁西迪的小说呈现出巨大而丰富的阐释空间。特别是在叙事策略方面,他的小说凸显印度特色和文化历史交流碰撞的魔幻叙事成为研究的焦点和亮点。本研究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发现,在鲁西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现实、过去、未来的线性时间被打破,印度与英国、实和幻、同与异等空间被糅合,在魔幻的时空里做着历史与现实的魔方游戏。在梳理其魔幻叙事特征之后,深入到鲁西迪的魔幻叙事肌理当中,分析和总结其魔幻叙事的特点。借用拉康的“三界”理论,以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的三界理论对其小说的元素进行梳理,通过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解剖魔幻叙事内置的“三环扭结”(BorromeanKnot)叙事结构:想象、象征和真实通过鲁西迪巧妙的叙事实践,在“变形”“镜像对应”等模式下促成了鲁西迪独特的“印度书写”。此为本研究第一章内容。第二章进一步分析鲁西迪魔幻叙事的策略,分别从时间策略、空间策略入手,深入研究鲁西迪几部代表作魔幻叙事的时空特点。鲁西迪小说打破了时间的线性特征,在他的魔幻叙事中时间成为可以膨胀、或者压缩的“可变体”。在空间上,鲁西迪的小说中既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空间,又有母国与异国的二元空间,同时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又构建了一个“第三空间”,在这里面融入了作家对宗教、种族、国家等的“乌托邦”想象。同时,鲁西迪的魔幻叙事是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历史学科班出生的他对历史的“真”进行了解构,撕下大写历史的面具,而以重写历史的姿态来接近历史的真相。对于宗教,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鲁西迪对于当代宗教问题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困境进行文学性的阐释,这给他带来了20年的亡命生活。但鲁西迪的宗教观不能单纯看一部《魔鬼诗篇》,他在很多其他小说中都诉诸了自己对于宗教包容和多元化的思考与期待。从更大意义上的文明范畴来看,他在讨伐一些宗教愚民心智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宗教的多元共生,消弭宗教带来的意识形态冲突。种族冲突也是鲁西迪魔幻叙事观照的重要内容,民族之“异”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被推向种族冲突,这些印度历史事件都成为了魔幻叙事的批判与反思的对象,鲁西迪被誉为“后殖民写作教父”,在他的反思中固然有对殖民国家和后殖民时期国家关系的批判,但他不局限于后殖民批判,而是带着一种反讽的姿态观照这些冲突本身的必然性以及偶然性。第三章主要是从文本研究拓展到文化研究,即鲁西迪的魔幻叙事塑造了怎样的印度文化形象,展现了哪些印度文化的特质,从整个逻辑框架得到深入和拓展。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立足于鲁西迪小说文本提炼出鲁西迪小说创作所展现的印度文化形象,其神秘性、异质相融的多元性,以及近现代历史上与英国的镜像构建关系。这些文化特质以及形象如何在鲁西迪的小说或者叙事中得以构建或者通过他的魔幻叙事来构建印度文化形象,以实现他用写作“回家”的目的,这个流散海外的印裔作家在他的散文集《想象的家园》中深刻剖析他的印度书写。写作可以“回家”,但这种回家的方式既有强烈的想象色彩,同时也内置了一个批判机制。他以跨文化的姿态和去神圣化的姿态反思印度的现实、历史、宗教以及文化。第四章主要是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母国文化形象构建的研究层面。依据对鲁西迪小说中印度文化形象的分析,探究鲁西迪塑造印度文化形象的深层背景因素,这其中主要是对鲁西迪本人的身份意识、文化立场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回答作家所构建之印度文化形象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形象学研究出发,鲁西迪小说中呈现出神秘魔幻、文化多样和自由包容的的整体文化形象,作为整体形象的构建,鲁西迪经由神话叙事路径采取互文重叠等策略构建母国的文化形象。在前述的层层分析论述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一个结论性话题,即从鲁西迪魔幻叙事塑造印度文化形象中有哪些反思及启示。在普遍意义上,文学文本对母国形象的塑造在深层次上是话语输出和权力较量的问题,依然会遭遇阐释与建构、自我与他者,以及跨界想象等相关挑战。鲁西迪以其魔幻叙事为母国形象建构开辟路径,尤其是在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及其“三环扭结”关系等理论的观照下,魔幻叙事得以化解或绕开母国形象建构方面存在的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等意识障碍,在表现方式和意义生成等维度得以实现跨界沟通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