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吴国青铜鼎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qian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史料记载,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二子仲雍因让位给其弟季历,离开中原而“奔吴”,此后定居江南,建立吴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太伯、仲雍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加速了江南文明的进程。这种先进文明与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和融合轨迹。历年来,在这片这广袤的区域内,发现了众多的吴文化遗存,为我们从实物层面认识吴文化的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吴文化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相关研究也推向深入,吴国青铜器的专题研究是吴文化研究的核心,通过此研究的开展为吴文化的发展脉络构建了更清晰的框架。此前有诸多专家已对青铜器中的部分器类进行了探讨,而吴文化铜器中的青铜鼎尚未进行系统剖析,而青铜鼎又是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是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更是文化特点的重要体现,故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地区目前已发掘及清理的先秦时期青铜鼎为研究对象,探讨吴国先秦时期青铜鼎的发展及文化渊源。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相关概念、选题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与不足。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参考已公开发表的吴国先秦时期的发掘简报,概述吴国这一时期墓葬中青铜器的特点。文中先秦时期吴国境内墓葬按地理位置分为两个区域:安徽东南部地区、江苏苏南地区。第二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相关青铜鼎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并将其分为五大类:方形鼎(A类)、盘口垂腹鼎(B类)、半球形腹鼎(C类)、钵形有盖鼎(D类)、小口罐型鼎(E型)。第三章将五类鼎进行分区和分期。根据地理位置分为安徽东南部地区、宁镇地区、苏南除宁镇外的其他地区。根据时间顺序分为七段,即:早期一段、早期二段、早期三段、中期四段、中期五段、中期六段、晚期七段。第四章分析讨论了先秦时期吴国青铜鼎的源流,采用考古类型学分析的方法对青铜鼎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揭示出吴文化区域内青铜鼎的发展规律,就此探讨吴文化因素中中原型、地方型、混合型,并对当时盛行的所谓“土墩墓遗存”的命名进行讨论。结语部分即对全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1 概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包括IGF多肽(IGF-1、IGF-2)、两种IGF受体、6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6)以及一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酶.IGF通过与其受体结
集团公司在未来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管控需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安全、公开、规范以及效益的基本工作原则,以集中管控为主要工作路径,明确公司资金管理效率提升目标
本文将物联网技术与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设计了一套接入方便、交互友好的冷链监测系统。系统由多个无线温度传感器节点及冷链服务器组成,无线温度传感器节点采集温度信息,通
低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作为有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有力补充,其特性更加适合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不动产权籍调查分布范围广、点多、面小、分散的特点。本文简述无人机倾斜摄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巩固党的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对鲁西南部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