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露天矿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侵蚀演变过程与水动力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露天采矿造成规模和数量巨大的弃土弃渣排土场,成为矿区独特显著的地貌景观之一。平台-边坡系统是排土场的基本地貌单元,平台经车辆反复碾压导致土表致密、平坦,边坡坡面陡峭,结构松散易蚀。排土场平台径流汇集量大且急促,常常导致边坡发生细沟甚至剧烈的切沟侵蚀,造成矿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但目前关于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的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仍十分薄弱。研究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侵蚀演化过程和侵蚀产沙规律,深入揭示其水动力机制,对矿区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本文在对陕北矿区排土场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典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降雨+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研究排土场平台(2°、2m)-边坡(35°、6m)系统在有、无降雨(50mm·h-1)及不同放水流量(48L·min-1、60L·min-1、72L·min-1和84L·min-1)条件下的水力侵蚀演化特征、产流产沙过程和水动力过程,揭示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水力侵蚀机制,为陕北露天矿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侵蚀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水冲刷条件下,48 L·min-1流量时平台-边坡系统的侵蚀演变过程依次为片蚀和细沟侵蚀,以细沟侵蚀为主,60~84L·min-1流量下系统侵蚀演变过程依次为片蚀、细沟侵蚀和切沟侵蚀,以切沟侵蚀为主;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48 L·min-1流量时出现切沟侵蚀阶段。在2种试验条件下,平台平均沟深、沟面积均小于边坡,平均沟宽大于边坡,侵蚀沟沿平台至边坡坡脚呈“宽浅-窄深-宽浅”式发展;边坡上部和中部是主要侵蚀区,分别占总侵蚀体积的23.0%~45.0%和18.9%~33.8%。在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平均沟深、平均沟宽、宽深比和沟面积较仅放水冲刷时大,分别增加了 0%~38.2%、41.6%~150.2%、29.4%~144.8%和 40.5%~121.9%。(2)在放水冲刷和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平台、边坡产沙率分别为19.35~49.12 g.s-1、21.25~59.90 g·s-1和 205.91~331.01g·s-1、347.44~542.77 g·s-1,边坡产沙率均大于平台,分别高达平台的6.74~10.64倍和8.31~15.16倍;平台细沟侵蚀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91.1%~96.5%和91.0%~94.1%,边坡切沟侵蚀产沙量占总产沙量80.8%~91.6%和80.8%~94.9%。2种试验条件下的径流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的边坡和平台-边坡系统侵蚀产沙量较仅放水冲刷显著增大(P<0.05),产沙量增加值分别为 253.55~427.33 kg 和 305.41~444.60 kg。(3)在放水冲刷和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边坡平均流速、平均雷诺数、平均径流剪切力和平均径流功率分别为0.47~0.58m.s-1、2087.18~4119.05、1.21~2.82Pa、0.48~1.36 W·m-2和0.47~0.53 m·s-1、2087.18~4119.05、46.55~73.76Pa、26.29~42.52 W·m-2,边坡水动力学参数均大于平台,分别是平台的1.02~1.52倍、1.56~2.81倍、20.60~38.53倍、21.19~57.99 倍和 1.07~1.40 倍、1.13~2.31 倍、12.02~30.11 倍、17.84~33.51 倍;径流流态均属于紊流范畴(Re>500)。当径流经过平台汇流后到达地形陡变的特殊位置时,径流流速、紊动性、径流切应力和径流能量均增大。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平台和边坡的流速、雷诺数、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较仅放水冲刷下增大,分别增加了 2.0%~11.3%、12.3%~84.3%、35.5%~107.3%、36.7%~106.2%和-10.7%~9.5%、13.9%~38.1%、9.7%~33.1%和 23.2%~42.0%。(4)在放水冲刷和降雨+放水冲刷条件下,平台产沙率与平台沟宽、沟面积显著相关(P<0.05);边坡、系统产沙率与边坡、系统的各侵蚀形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沟面积和沟宽是与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产沙率相关性最显著的形态参数。不同侵蚀阶段产沙率均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呈显著线性函数关系(R2冲刷 τ=0.18~0.25,R2冲刷 ω=0.19~0.32,R2降雨 τ=0.28~0.65,R2降雨ω=0.20~0.64,P<0.05)。同一侵蚀阶段下,边坡上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所对应的土壤可蚀性参数大于平台,边坡细沟侵蚀阶段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所对应的土壤可蚀性参数是平台的1.92倍~4.05倍和1.03倍~1.08倍;边坡上,切沟侵蚀阶段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所对应的土壤可蚀性参数小于细沟侵蚀阶段,减幅分别为1.9%~57.5%和37.8%~41.1%。
其他文献
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分布广泛,其盖度可达70%以上。生物结皮覆盖地表可显著影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受生物结皮类型及生长特征的影响,其对土壤侵过程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的苔藓结皮和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明确了水肥耦合条件对生物结皮生长特征的影响。同时,通过设置不同降雨梯度(60、90、120、150和200 mm/h)和结皮覆盖度(15、30、40、50
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季节性冻融区土壤在秋末及春初季节受冻融交替作用极易发生侵蚀,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探究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蚀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季节性冻融区三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和坡面放水冲刷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冻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冻融对其影响规律;观测冲刷过程中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总产流产沙
土壤侵蚀是坡耕地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土壤侵蚀会导致出现坡耕地耕作层土壤变薄,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变低,区域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种植农作物对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起着重要作用。农作物生育期内管理措施的干扰会使地表处于扰动状态,改变了地表状况,因此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除与作物自身冠层覆盖有关外,与管理措施也有关。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作物覆盖与管理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C表示,C因子的深入
土壤保持功能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调节功能,在防治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流域内进行网格布点采样,系统研究流域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了流域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评估了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及土壤保持功能,探讨了地形要素、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类型影响
土壤侵蚀在全球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侵蚀在导致土壤流失的同时也造成土壤养分元素发生重新分布。有关养分元素重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碳等常量元素,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微量元素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养分元素,其因侵蚀发生迁移和流失不仅降低土地生产力水平,还可能对下游水体及水生物安全产生威胁,并影响局部地区物质循环状态。因此,微量元素的迁移重分布过程需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选取黄土高
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途径,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目前主要以磁约束方式与惯性约束方式为代表。在惯性约束核聚变科学中,高电荷态离子在稠密等离子体中的能量沉积过程是靶丸α粒子自持燃烧、粒子快点火技术等方向的核心研究内容。该沉积能量的大小不仅与弹靶碰撞过程相关,还与入射离子的电荷态密切联系,如有理论指出该能损与入射离子有效电荷Zeff的二次方成正比。因此针对高电荷态离子分别与气体
生物结皮是广泛分布的地被物,每逢冬春季节,受冻融交替作用影响,结皮覆盖土壤的理化性质、水文学特征以及土壤可蚀性明显改变且与裸土差异显著,从而影响该地区土壤可蚀性评估和土壤侵蚀防治。由于藻类和苔藓等先锋物种的存在显著改善土壤理化属性,冻融交替作用与结皮覆盖因素交互耦合,使土壤可蚀性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季节性冻融区生物结皮覆盖的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及室内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
近年来,周期性调制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光晶格中周期性调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及其稳定性已经成为冷原子物理的热门研究课题。光晶格中周期性调制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存在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比如动力学局域化、玻色子的超流态-绝缘态相变以及拓扑能带结构、人工磁场、人工自旋轨道耦合和人工维度等的实现。通过研究有外加周期调制谐振势的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动力学稳定性,发现原
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是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土壤及其黄土母质犹如巨大的土壤水库,其水分调蓄功能能有效缓解降水不均所导致的旱情,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了解土壤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合理、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推进区域粮食生产与林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为例,通过整合已有文献资料和测定2019-2020年冬春旱季前后不同地形和利用方式下0-6 m深度土
当前黑土区复合侵蚀基础理论研究仍相对匮乏,有关冻融-风力-水力叠加驱动的复合侵蚀研究鲜有报道,严重影响了黑土侵蚀治理决策的制定。据此,本研究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风洞试验以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土壤性质测定、土壤表面形态观测以及坡面水流水力学和水动力学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了冻融、风力和水力叠加作用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初步阐明了冻融、风力和水力叠加驱动的坡面侵蚀过程机理,丰富了黑土区复合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