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自2001年教育部施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广泛开展,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师作用发挥不充分成为聚焦点。那么,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此引入教师领导力的概念,让教师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导者,进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运用教师领导力思想理论,在科学阐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领导力概念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的模型,即由感召力、构建力、设计力、控制力、评价力五力组成。基于以上背景,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初中小组合作学习虽已成为常态,但组织随意化、效率低效化。在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总体现状的基础上,从四个逻辑层面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领导力现状,即认知层面、意愿层面、效果层面及结构层面。认知层面分析来看,教师领导力虽不是新概念,但并不被教师们所了解、理解;从意愿层面分析来看,教师并没有主动学习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从效果层面分析来看,蕴含在教师身上的教师领导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从结构层面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失衡,没有产生合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面对现状,归因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领导力的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学生合作能力不足,教师行政事务繁重,学校管理制度薄弱,学校文化氛围沉闷;内在因素主要是人格特质中不利影响,合作教学经验积累较少,领导技能及经验欠缺。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提出初中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领导力提升路径与策略如下:首先,构建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次,完善配套制度;再次,营造支持性文化氛围;最后,多渠道开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