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科研协作期间,各地根据其地形特点设立大型高山捕虫网,对迁飞性昆虫在我国上空的飞行动态进行研究,尤其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80年后这些高山网陆续撤销,至今只有极少几处高山网还在坚持运行,秀山县高山网便是其中之一。自1977年至今,秀山县高山网坚持运行30多年,因其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我们研究昆虫的迁飞规律有重大的意义。秀山高山网所捕获的昆虫主要有六种: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稗飞虱、稻纵卷叶螟和黑肩绿盲蝽。本文通过对1977-2010年间33年数据进行整理,初步分析了33年间这六种昆虫的网捕虫量变化以及空中时空动态,同时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进行了重点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六种昆虫网捕始见期、年网捕量、不同月份网捕量分布以及秀山当地水稻种植情况的研究发现:(1)秀山高山网主要对6种昆虫进行网捕监测,其中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占据了极大比例,其他四种昆虫数量较少,其中稗飞虱和灰飞虱的网捕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稻纵卷叶螟的网捕虫量呈上升趋势。(2)对不同月份各种昆虫的网捕虫量进行了分析,明确昆虫在不同月份的迁飞动态,同时通过对当地水稻种植情况以及田间调查结果确定,5、6月份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期,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从境外或南方稻区向北迁入;7月份为褐飞虱主迁入期,此时水稻处于分蘖末至孕穗期,营养条件适宜褐飞虱需求;9月下旬以后,当地水稻基本收割,9月下旬—10月中旬为褐飞虱回迁主要时期。2.对秀山高山网1977—2010年网捕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重庆秀山33年间白背飞虱迁入早期(5、6月份)的迁入峰进行虫源地模拟并对对虫源地进行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1)6月份虫源地有效性要高于5月,为南方稻区白背飞虱向北迁飞的主要时期;(2)秀山白背飞虱空中种群的飞行时间大多集中在24h以内,有继续向北迁飞的能力;(3)秀山白背飞虱迁入早期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贵州中东部、广西北部和广西与越南交界处。但随时间的推移,其虫源地的时空分布将逐渐由南向北偏移。3.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褐飞虱早期主迁入期(7月份)以及褐飞虱主回迁期(9月下旬—10月中旬)的网捕高峰日进行轨迹回推模拟,结果表明:(1)褐飞虱早期主迁入期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在广西中北部以及黔湘桂交界处,且虫源地不断向北移动;(2)褐飞虱主回迁期虫源地其主要集中在湖北中北部、湖北和湖南交界处以及湖南东北部与重庆交界地区。4.对稻纵卷叶螟和灰飞虱的网捕数据进行整理,选择其网捕高峰日并进行回推模拟,分析其两种昆虫空中虫群的飞行动态,结果表明:(1)高山网所捕获灰飞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2.87%、21.43%;(2)稻纵卷叶螟的捕获期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