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行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在早期胃体部癌治疗中的短期临床效果,以探讨和评价前者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资料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前根据组织活检病理证实为胃癌,胃镜及CT定位病灶位于胃体部,病灶最大直径小于5cm,肿瘤下缘距幽门大于4cm,排除局部浸润、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术后石蜡病理证实病灶局限在粘膜或粘膜下层,纳入本项研究的共2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腔镜组接受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LAPPG)13例,开放组接受开腹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PPG)11例,收集两组早期胃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手术方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上下切缘距离,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进半流食时间、术后总住院天数、短期并发症以及术后病理学特征。结果:腹腔镜组(LAPPG)与开放组(PPG)相比较,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从手术安全性分析,在切 口大小(5.53±0.78cm vs 21.91 ± 1.87cm,p=0.045)、术中失血量(40.77±12.56ml vs 60±17.32ml,p=0.033),腹腔镜组小于开放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上(269.23±41.47min vs 173.18±34.66min,p=0.046),腹腔镜组要高于开放组;从术后短期疗效分析,在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4.0±0.7天vs 5.6±1.6 天,p=0.021)、进食半流食时间(9.08±0.76 天 vs 10.36±2.06 天,p=0.016)、术后住院天数(11.31±2.39天vs 14±5.31天,p=0.032)等方面腹腔镜组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上下切缘距离(5.15±0.37cm vs 4.73±0.79cm,p=0.058;2.69±0.48cm vs 2.73±0.47cm,p=0.721),淋巴结清扫总数(19.08±3.88枚vs 19.27±4.86枚,p=0.279),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相当;在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15.38%vs 27.27%,p=0.43)其中LAPPG组腹腔出血1例,胰腺损伤1例,PPG组腹腔出血1例,胃潴留1例,切口液化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相较传统开腹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而言,腹腔镜行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切口小,术中失血少,美容、微创效果显著;手术时长虽然略高于开放组,但随着术者熟练程度的提升,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望逐渐缩小;术后恢复肛门通气时间、半流质饮食过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体现腔镜手术在快速康复上的巨大优势;上下切缘距离与淋巴结清扫总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有效根治性。总之,腹腔镜行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体部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