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介导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肢体缺血预处理,即对肢体进行一轮或者数轮短暂性的缺血与再灌注循环,在随后的器官或组织的长时程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这个器官既可以是进行缺血预处理的肢体本身,也可以是其他器官和组织,如心脏、脑和肾等。后者,即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缺血预处理,能产生对远处的器官或组织的保护作用,称为远距预处理。目前已经有研究证明,肢体、肠系膜动脉或者肾动脉的缺血预处理可对抗心脏或脑随后的较长时程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肢体缺血后处理(limb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LIPC)与肢体缺血预处理的方法类似,但有一点不同,即在其他器官或组织遭受较长时间缺血以后的再灌注期间,即刻进行短暂的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循环。这种缺血后处理方法已经在心脏上被证明是有效的。然而,关于肢体缺血后处理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认为,LIPC对于临床上的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抢救以及治疗(包括溶栓疗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操作方法简单,对人体的损伤微小。 激活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ATP)能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下游机制尚未明确。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LIPC的神经保护作用,并研究mitoKATP是否参与了LIPC的神经保护及其下游机制。
其他文献
感兴趣目标定位一直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们提出很多方法解决非形变目标定位问题,但对于形变目标定位问题仍存在不少困难。本
本文对堆肥未培养微生物的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新的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和表达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差速离心从自制堆肥样品中分离未培养微生物细胞,提取了其总DNA(me
三维人脸重建是近年来计算机动画、计算机游戏、计算机视觉以及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根本、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传统的三维人脸建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