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已占据着现代经典作家的地位,来自其姓氏的形容词“Pinteresque”已经进入《牛津英语词典》就是明证,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剧作家的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国内外的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品特的作品进行了解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特戏剧的荒诞性主题、语言的无意识和荒诞性、品特风格、来自“房间”外部的威胁、人物之间的权利关系、女性人物群像和戏剧的后现代特征等方面。然而,对这位犹太作家的作品与他犹太身份之间的密切联系、他所受的来自犹太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则明显较为薄弱。品特虽然是犹太人,但似乎他一直在竭力回避自己的犹太身份。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提到“犹太”这个词,这似乎表明他的思想和创作与犹太民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对于出生在一个犹太民族的品特来说,犹太文化对他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本文作者认为,他从来都没有真正摆脱犹太民族对他的影响,正如他无法摆脱他同自己的父亲那种既爱又恨的关系一样。品特戏剧所体现出的作家身上的犹太性显然是其戏剧重要特征之一,而其突出表现就是品特父子关系这一母题的不断表现。本文作者认为,品特剧作中出现的父子关系具有深厚的犹太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犹太情愫。在品特的作品中,他并没有把犹太人及其文化生活作为直接表现的对象和描写重心,而是植根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中的“父与子”主题。在他的笔下,父与子似乎总是被缠在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之中,他们的内心被极端的爱与恨纠缠着,这种爱深到了不毁灭对方就不足以得到表现的地步。一方面,愤怒的父亲们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想拉住或找回逃走的儿子,将他们绑缚在“忠诚”和“亲情”的十字架上。另一方面,不堪家庭羁绊的儿子们永远在逃遁,以各种方式来反抗父亲的权威。父与子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又常常以暴力和血祭的形式展开。“父与子”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希伯来《圣经》(通常称之为《旧约》)是犹太文化的经典部分,而《旧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正是“父与子”的冲突,表现为“父亲”对权威的维护和“儿子”对此的抗拒之间的矛盾关系。品特剧作中的“父与子”主题正是对犹太传统中“父与子”这一母题的运用。同时,创作中所探讨的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和痛苦与品特的个人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对品特的代表作之一《回家》的细读,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该剧中父子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来揭示剧作家的犹太情愫。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简略介绍品特及其文学成就、国内外品特研究现状和论文的重点及结构。第二章追溯“父子关系”母题的犹太文化渊源,并总结了犹太传统中父子关系的特征。第三章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回家》一剧中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第四章在前文的讨论基础上介绍了品特的犹太身份背景,揭示了其生活及其创作中的犹太性。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在总结了前文内容后,本文作者得出结论:品特戏剧中父子关系的犹太性呈现反映了剧作家割舍不断的犹太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