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铁衬砌管片的破坏标志是宏观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钢筋混凝土衬砌的材料缺陷和人工现浇施工工艺缺陷是诱发宏观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衬砌管片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其抗剪承载力,往往造成箍筋布置过密,进而施工时振捣不密实,导致管片容易在使用阶段出现贯穿裂缝,影响了管片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可以有效地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观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可以延长地铁隧道寿命,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文研究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衬砌管片的破坏标志是宏观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钢筋混凝土衬砌的材料缺陷和人工现浇施工工艺缺陷是诱发宏观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衬砌管片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其抗剪承载力,往往造成箍筋布置过密,进而施工时振捣不密实,导致管片容易在使用阶段出现贯穿裂缝,影响了管片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可以有效地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观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可以延长地铁隧道寿命,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文研究了钢纤维在衬砌管片中粘结作用、抗裂作用以及替代箍筋的作用,弥补原混凝土衬砌结构的不足,提高地铁隧道的耐久性。另外分析土-结构相互作用下钢纤维衬砌管片动力特性,分别研究了地震及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为地铁隧道衬砌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材料替代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在衬砌管片中应用合理性。从衬砌管片受剪状态考虑,对试验构件进行合理简化,制作了符合弧拱衬砌受力状态的简支构件,对该种简支构件弯剪性能进行了钢纤维替代试验研究。发现钢纤维的加入不仅可以改善试件的破坏形态和减少裂缝宽度,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试件极限荷载后的残余承载力和剪切延性。结合不同钢纤维掺量简支构件开裂规律,指出钢纤维对箍筋的替代作用。利用试验得到的可代替箍筋的钢纤维配比,制作钢纤维混凝土衬砌的地铁隧道模型,进行振动台的动力试验,分析了裂缝发展趋势及破坏特征,从而发现对比模型裂缝均集中在衬砌底部,并且在洞口处裂缝较多,说明隧道和车站连接处应加强设计;另外钢纤维具有分担混凝土剪力作用,能较好的限制贯穿裂缝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隧道衬砌管片的耐久性,同时钢纤维的离散化,使得衬砌裂缝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达到衬砌管片全面布防的目的。结合沈阳某地铁隧道工程背景及沉降监测数据,建立钢纤维混凝土衬砌隧道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钢纤维混凝土衬砌在土作用下动力响应规律。一方面在地震作用下,发现衬砌受力最不利位置为右下部位置,并且应力最大值出现时间相同,数值比较接近,因此设计时应注意衬砌管片的全面布防;另一方面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发现衬砌各节点位移数值比较接近,更进一步说明在设计时全面设防的重要性。对比两种荷载模型,均布荷载模型下计算的节点竖向位移数值约为集中荷载模型的2.69倍,因此在计算时选取均布荷载模型进行设计更加安全。钢纤维混凝土在衬砌管片中的应用,能较好的限制裂缝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隧道衬砌的耐久性;另外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衬砌结构在土作用下动力响应规律,发现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延性,耗能能力强,有利于达到地铁隧道全面布防的目的。该论文有图100幅,表35个,参考文献159篇。
其他文献
水滑石因具有廉价、无污染、合成简单、板层离子可调、层间离子可交换和较高理论比电容等优点有望成为广泛应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水滑石易产生片层堆叠,会减小电化学活性位点面积,降低电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比电容和倍率性能;同时水滑石导电性能差,也会降低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因此,调节层间距,研究层间距对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水滑石与容易产生价态变化的CeO2复合提高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对水滑石电极材
我国煤矿区许多煤层具有瓦斯含量高、地应力大、透气性差且煤质松软等特点,煤层气抽采率低,易导致瓦斯灾害事故发生。如何增加低透气性煤层的渗透性,进而提高煤层气抽采效果,对于提高煤矿区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和防止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试验研究、装备研发等方法,结合现场实际,开展低透气性煤层高压空气爆破致裂增透技术研究。通过高压空气爆破试验,研究不同煤
落煤筒结构是决定储装运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国内已经建成的30多个落煤筒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在静侧压力计算时,选煤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强调静侧压力计算理论应以筒仓贮料压力理论和主动土压力理论作为参照依据,但由于在结构形式和使用工况上的不同,导致落煤筒结构的静侧压力分布与筒仓理论和土压力理论存在很大不同;由于落煤筒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并非是作为单独结构存在而是内、外侧存有大量
煤与瓦斯突出是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较大的重要灾害之一。随着煤矿的开采,作业深度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不断加大,其突出的强度和频率也在逐渐增加,瓦斯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针对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这一技术难题,以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为基础,运用监测理论、态势评估理论、预警理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理论以及矿山安全等相关理论,通过矿山现场调研,深入理论研究后,进行计算机仿真和模拟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
一次采全高开采技术因资源回收率高、高产高效等优点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功开采7m采高综采面。基于神东矿区7m以上巨厚优质煤层储量丰富的现实,增大综采高度、实现一次采全高是开采这部分资源较为有效和经济的技术途径。有效的岩层控制技术、成熟的采煤工艺与综采设备研制技术均为进一步突破7m综采高度奠定基础,但7m以上超大采高综采面覆岩运动与破坏规律、煤壁破坏特征、支架选型尚不清楚。因此,研究超大采高综
小净距隧道作为新型隧道布置形式,能够较好的满足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总体路线线形布置及施工运营条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小净距隧道双洞间净距较小,隧道结构受开挖扰动作用明显,如何确保隧道整体结构及中间岩柱稳定性成为小净距隧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以韩家岭双洞四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在充分研究隧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制新型胀滑式增阻可塑性锚
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尾矿砂冻胀融沉的循环作用,使得该区域尾矿坝变形特性和其它地区有所差别。如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此类地区尾矿坝的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变形特性进行研究。该论文从宏观和细观的角度分别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尾矿砂的变形特性及演化规律;通过相似模型实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冻融温度、冻融时间对尾矿坝变形的影响,
系统可靠性理论是安全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各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工矿、交通、医疗、军事等复杂系统更为重要。但随着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系统可靠性分析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包括多因素影响下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故障数据中的可靠性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系统可靠性的稳定性分析等。这些问题需要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数据科学和信息科学协同研究和解决。论文发展和改进现有空间故障树理论,结合云模型和因素空间等
辽西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使得路基极容易受到周期性温度波动影响,会在有效冻结深度范围内形成冻融现象,严重影响路基工程的使用年限。风积砂在辽西地区分布广泛,将风积砂应用于路基填土既节约成本又低碳环保,但是直接将未经改良的风积砂用于路基填土很难保证其动力性能和抗冻融损伤能力。因此,研究改良后的风积砂动力性能及冻融循环后的孔隙分形特征对防止改良风积砂路基发生动力灾害及冻融循环损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针对以上问
为满足具有冲击地压倾向矿井的支护需求,具有刚柔耦合特性的缓冲吸能支护装备研发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工程领域中,常遇到静态载荷和冲击载荷叠加的结构动力学问题,例如岩体力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在围岩应力的作用下的冲击特性;矿用支护设备初始状态就承受较大初撑力,当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时,支护设备会在静、动载荷叠加作用下发生突然失稳。支护装备在动力冲击载荷的作用下会表现出与静态载荷不相同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