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Spesp1的cDNA克隆以及与其它精卵融合相关精子蛋白的作用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xlx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乳动物的成功受精,需要经过多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精子细胞与卵细胞的质膜融合过程是最为精密繁复,但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其中参与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顶体反应后精子头部的赤道部分是精卵细胞质膜融合最先开始的重要位置,这一结论已被广泛接受,那么对只分布于精子赤道区域且与精卵融合有关的蛋白的功能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精卵膜融合的过程,因此本次实验选择了对精卵融合有重要作用的精子赤道区蛋白1(SPESP1)蛋白作为研究绵羊精卵融合机制的对象。  本研究克隆了绵羊SPESP1的cDNA,并且利用大肠杆菌对其进行大量表达,之后通过胶提取的方式提取并纯化得到了带有GST标签的GST-SPESP1融合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免疫小鼠,得到了抗绵羊SPESP1蛋白的腹水多克隆抗体,通过纯化后的多抗,研究了SPESP1蛋白在绵羊睾丸组织以及精子细胞上的定位。之后又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初步鉴定了绵羊SPESP1蛋白与绵羊其它与精卵融合有关的精子蛋白(IZUMO1、IZUMO2、IZUMO3、IZUMO4、TSSK6、MN9、PDIA3、CRISP1、SLLP1)是否有直接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Spesp1的cDNA全长1095 bp,与GenBank(登录号XM_004010268)中预测的序列对比后发现有三个碱基的不同,最终导致二者之间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之后原核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GST-SPESP1,其最佳的诱导条件是37℃、终浓度0.005% IPTG诱导4h,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SPESP1进行组织细胞定位后发现,其位于顶体反应前精子赤道区域,顶体反应后消失。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绵羊SPESP1与所检测的其它精子蛋白没有发生直接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通信的大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络越来越复杂,2G网络不断优化精细,3G网络日臻成熟,以及4G网络大规模商用。为了准确、实时的掌握网络的运行情况,从用户的角度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管理者,乃至领导者.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综合素养的养成质量,特别是
随着素质教育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