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小说家,他以其代表作《红字》而享誉世界。《红字》在1850年一经问世即获得了极大成功,成为当时畅销的小说。该小说在中国有很多译本,其中1985版姚乃强先生的译本和2002版侍桁先生的译本在国内有着颇为广泛的读者群,因此这两个译本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手从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为理论支撑,分别从文体、意象和意蕴三个方面对《红字》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探求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和译者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译本中的体现。本文在引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作者霍桑,小说《红字》及其译本,然后在文献综述部分简要回顾了接受理论在文本比较领域的研究状况,然后介绍了前人对《红字》小说及其翻译的研究和评论。论文的主体部分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别对两个译本的文体、意象和意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品一译者一读者的关系,并归纳了两个译本如何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甚至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论文的结尾部分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讲,本文运用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对《红字》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研究和比较,期待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