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瑶族史诗《盘王大歌》的文化学解读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先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瑶族史诗《盘王大歌》就是其中的典型形态之一。《盘王大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湘南、粤北、桂东等瑶族集聚区,其内容包括瑶族先民的自然观,人类起源学说,瑶族的产生、婚恋、创业及迁徙的历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民族学等门类学科,可堪称为瑶族人民的“百科全书”。  记忆是对过去印象和经验的总结,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每一个族群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记忆。对于象瑶族这样的无文字族群来说,主要是通过族源神话、传说、仪式等记忆族群的历史。历史记忆的过程也是“结构性失忆”或“谱系性失忆”的选择过程。记忆什么,遗忘什么,因族群的具体需要和场域的不同而不同。记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凝聚族群成员的情感,认同“我族”排斥“他族”。  族群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强调文化情感纽带的主观认同,也有强调文化特质的客观认同以及以边界构建为主的边界认同。每一种认同都离不开族群文化因素。《盘王大歌》记忆的瑶族文化母题如“盘古神话”、“盘瓠传说”、“渡海神话”和“千家峒传说”等是艺术的真实、本质的真实而非现实的真实,它们是瑶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隐喻了多种文化意义生成的可能性,因而也就具有了进行文化阐释的潜质。这些神话传说犹如瑶族的精神纽带,一方面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瑶族支系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普遍的瑶族世界”,另一方面又把“我族”与主流民族以及民族---国家的利益认同在一起。  近几年,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居住区,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从社会文化学层面来说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族群认同,是“认同”的失衡。以《盘王大歌》的认同意识反观之,可以为我们从文化上消除这些不和谐带来方法论上的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源于西方社会的文化消费主义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