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的早期诊断,及行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临床预后。寻找早期诊断指标,为后续早治疗、提高预后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初次经皮介入治疗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68例,其中20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病史,48例患者仅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随访至2015年2月28日。回顾性总结了入选患者的疾病特征、病变情况、血液指标及心功能情况,随访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情况,包括症状缓解、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改善情况,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等,并根据疾病情况、手术成功与否、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对各类指标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预后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8例,分为合并心肌梗死的CTO病变组(CTO+MI组)20例,仅有CTO病变组(CTO组)48例,平均随访时间14.33+11.25个月,入选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发现两组人群患临床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对于其临床症状(典型胸痛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病史)进行比较发现:CTO+MI组的典型胸痛胸闷情况发生率远高于CTO组;随访发现,术后1月两组间症状再发率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CTO组症状再发率高于CTO+MI组;2.对于患者初次介入治疗后1月内是否需要进行二次PCI情况进行随访,发现CTO+MI组患者再次入院行PCI治疗较CTO组高,且与症状再发相关;3.本研究对血液指标进行探索。(1)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进行研究,发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其进行中位数分析仍无显著差异。(2)对两组患者NT-proBNP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无明显差异,进行中位数比较,CTO+MI组略高于CTO组。(3)对血脂成分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入院时CTO+MI组与CTO组间各血脂成分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2月的随访数据表明,CTO+MI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CTO组。(4)对尿素氮/肌酐比值(BUN/SCr)进行研究,介入治疗前CTO+MI组明显低于CTO组;将入选人群分为病变血管成功开通组及为成功开通组,成功开通组术后BUN/SCr明显低于未成功开通组;4.对于炎症指标的分析发现:CRP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对NLR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进行介入治疗前,CTO+MI组NLR指标要明显高于CTO组,分别于术后1月、3月、12月进行随访,发现CTO+MI组总体呈下降趋势,而CTO组改变不明显;术后12月随访数据表明CTO组高于CTO+MI组;将入选组分为病变血管开通组及未开通组,分析发现: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术后的NLR值明显低于术前,而未能成功开通病变血管的患者,其术后随访NLR值与术前无明显差异;CTO+MI组多支病变患者的NLR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单支CTO病变的患者术后水平显著下降,CTO组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无显著差异,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随随访时间亦无显著差异。5.术前LVEF值CTO组要优于CTO+MI组;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多支病变,术前左室射血分数、等影响因子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前EF值小于60%(p=0.003,OR::8598,95%CI4.153-52.345)为CTO病变开通后EF值提高的正性预测因素。结论: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作为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病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指导意义。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及心力衰竭指标(NT-proBNP)作为合并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合并症的指标,对于其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作为炎症反应指标之一,能够对于CTO患者合并心肌梗死进行预测,但其准确度及敏感性需要进一步验证。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巨大意义,能提高患者心功能。我们认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小于60%为CTO病变开通后射血分数提高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