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现有的市政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综合管廊作为新兴的市政综合基础工程,在我国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如果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投资模式完成,市政设施由于财政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其参与市政工程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公私伙伴关系在这一新的融资方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市政工程的风险大于一般工程项目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是综合管廊PPP项目中的核心问题,对其开展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地下综合管廊是目前我国进行城市基础工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国务院在2015年专门下达了有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创新融资方式,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协作(PPP)方式的运用,经由特许经营、给予补贴以及贷款优惠等政策,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管理地下管廊的积极性。2016年5月,又有15个城市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进行地下管廊工程建设试点。这一项目集电力、通信、给排水、能源等工程项目统一建设于地下同一隧道空间,该项目建设节省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时间、地下空间与建设成本,因此,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受到许多发达国家与城市的追捧,该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因为这一项目在我国推广和试点的时间尚短,项目造价高,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再加上当前的管理机制、收费机制等还不健全,因此潜在的风险点很可能导致项目以失败告终。所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和管理是确保这一项目PPP模式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PPP模式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PPP模式的特点,PPP项目的风险分析和控制策略,同时借鉴了我国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成功案例,为太原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随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潜在的风险愈发复杂,对于综合管廊PPP模式进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当前急需对风险识别以及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得这一体系能够更好的识别的防范风险。 在有关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下的风险因素,根据这一项目PPP模式的特征,建立了与这一项目PPP模式相适应的风控模型。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PPP的模式依然处于不断探索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比方说配套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政策性问题急需研究,运营监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细则需要建立。此外,如果想要使得综合管廊的发展和管理高效,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查,创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最后从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整体利益出发,集合各个参与方的实际情况,对太原市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提出了可行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