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我国农业也就此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以农促工”的经济理念指导经济建设,财政投入和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比例越发不平衡,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农业整体竞争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始制约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我国内需不足,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贸易的根源。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对农业进行有效的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全面推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已成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的大环境下,如何协调WTO内部的农产品国内支持政策,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取得对我国农业最有利的谈判结果都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先从整体视角出发,阐述了农业国内支持根源及规定,介绍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谈判进展,及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主要矛盾和立场分歧。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背景下,本文从部分的视角针对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印度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员国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利用OECD评估模型对中国和该五国的农业支持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侧重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的农业支持的新政策和新方向。最终结合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目标,指出现阶段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存在的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短期化,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农业补贴管理体制运行不畅,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补贴尚有较大缺口,整体补贴力度不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