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不断增长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为此需要保障足够的耕地用于农产品生产,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占用和污染了大量耕地,耕地破坏严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亟需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对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然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入研究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和行为选择对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加快。同时耕地质量不断退化,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耕地比较效益低,耕地劳动力缺乏,耕地产权不明确,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低,忽视正外部性导致耕地不合理利用。本文结合农户行为理论,耕地可持续利用理论,耕地保护的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理论,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理论等阐述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相关活动。本文通过耕地行为逻辑的分析得知:耕地保护行为具有偏离社会最优状态的天然倾向。为此要切实保护耕地,就必须针对农户成本收益函数设计有效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同时要保证农户的耕地保护决策符合社会最优目标。基于进化博弈分析视角对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分析得知:要使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就要求政府保证农户获取一定的耕地保护收益。如果不参与耕地保护的收益超过参与耕地保护,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参与耕地保护或者就有人转向非农产业,而选择外出打工。为此政府要采取有关激励机制以保障对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收益。制度是实行耕地保护的有效方法。我国自1986年以来建立了一系列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系,调动农户参与保护耕地,激励农户参与保护耕地的热情和约束农户破坏耕地的冲动,这在不同土地相关制度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从而也成为引导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主要外在形式。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理论基础,包括农户经济行为理论,耕地的多功能性与耕地可持续利用,外部效益与耕地保护外部性,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理论等。第二一部分为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现状分析,从耕地保护的背景,农户在耕地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三方面加以论述。同时深入分析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为一个基于进化博弈视角的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分析框架,先是分析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逻辑在此基础上引入进化博弈模型深入探讨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抉择分析。第四部分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对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加于实证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意愿和影响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的Logistic模型分析,通过该分析得知新建县地区对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类型、农业劳动人口、农业收入、耕地总面积、耕地块数、地区耕地保护工作的满意度等。农户年龄越大,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越强;农户从事农耕活动的习惯性越强,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相应的也越强;家庭的农业劳动人口数越多,参与耕地保护意愿越高;农户农业收入越多,越意愿参与耕地保护;农户的耕地总面积越大和耕地块数越多,农户越不愿意参与耕地保护。与此同时对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选择和政策效果加以分析。最后是提出了相关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完善耕地保护法规体系,提高耕地的比较效益,构建长期稳定的耕地产权制度,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建立多种补贴、支持和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服务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