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史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新派学者尤其是胡适等人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但对于以柳诒徵为代表的南高(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后改名东南大学)一派学人的评价,学术界却充满着争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人甚至将他们直视为封建史家的遗绪,或者至少不能列入现代新史学的行列,如许冠三先生的《新史学九十年》未将柳诒徵和钱穆等人列入,无非也是认定他们的史学更多地属于传统一路,与西学影响下的“新史学”无所关联之故。这种判断,多半是由于过去人们把现代化的路径看得过分单一,其脑子深处,不外是现代化即西化的观念在隐隐作祟。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我国的现代史学,固然有相当部分渊源于西方近代史学,然从发展的结果看,无疑应视为是西方史学和本土民族史学结合的成果。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曾经有一些学者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希望通过直接移植西学来完成中国文化包括史学的现代化,但这种理论和实践,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学界以往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史学现代化这一过程的考察,关注最多的仍在西学输入及其影响的一面,而对现代史家如何致力于从传统史学中发掘有价值的资源,并促其向现代转型方面的工作,却相对较少。本文选择现代史学史上的南高史地学派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更多地具有后者的特征,因而希望通过对该派史学活动的考察,对中国史学现代化的进程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本文由导言、结语和正文四章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专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笔者的研究思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从史地学会到史地学派”,详细考察了史地研究会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史地学派的过程;论述了史地学派与学衡派之间的关联;分析了其与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科学实证派在治学观念和路向等方面的异同,和所谓南、北学派对峙的思想焦点和实质,力求从中凸现南高史地学派的总体学术特征。 第二章“史地学派的学术理念与方法”,考察了他们对于史学这一人文学科的基本认识,以及他们的历史哲学观、基本学术理念和学风。史地学派一方面大力输入和吸收国外近现代史学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对本土传统史学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推动其向现代的转化。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当时学界盛行的考证之风,更为注重义理与考据并重的“通识”,表现出与胡适等人大异其取的治学倾向。 第三章“史地学派与现代史学建设”,专论该派有关现代史学建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