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大菱鲆受精卵的固定和去膜实验,筛选出适宜的大菱鲆受精卵的固定和去膜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水鲆鲽鱼类受精卵微管骨架检测的样品制备方法和免疫荧光显微观察技术,并利用该技术进行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正常二倍体受精卵从胚盘形成到4-细胞期微管骨架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进行大菱鲆受精卵微管骨架的免疫荧光显微观察的适宜的固定方法为:采用Pipes配制的甲醛-戊二醛固定液,室温固定3-4小时,然后用PBST 4℃保存; 在解剖镜下直接用解剖针去除卵膜。同时获得了牙鲆和大菱鲆受精卵从胚盘形成到4-细胞期的一系列中心体、纺锤体及核的变化图象。牙鲆和大菱鲆正常发育的受精卵中微管骨架结构—纺锤体和中心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基本相似,纺锤体及微管的形态结构也基本相似,大部分受精卵的微管骨架结构随着卵子分裂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相同培育温度下,大菱鲆受精卵的胚盘形成时间要比牙鲆受精卵的胚盘形成时间晚10 min左右,这与解剖镜下现场观察的结果相一致。在发育后期,重新形成的细胞核作为微管组织中心聚合产生微管的现象,牙鲆不如大菱鲆明显。利用海水鲆鲽鱼类受精卵微管骨架的免疫荧光显微观察技术,研究观察了冷休克法诱导后的牙鲆雌核发育受精卵的细胞学变化以及随后的1~3次卵裂(有丝分裂)过程。结果表明:在发育前期,处理组受精卵与对照组受精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雌核发育单倍体对照组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与二倍体对照组的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只是从时间上要晚几分钟; 冷休克处理导致的纺锤体的解聚,在处理结束后不久又重新恢复,使得第一次有丝分裂正常进行; 不成熟的前中心粒不能忍受冷休克处理而极容易被解聚,从而在第一个细胞周期中,单细胞内形成两极纺锤体,也可以使第一次细胞分裂正常进行; 而在第二个细胞周期中,两个卵裂球内各形成一个单极纺锤体,使第二次细胞分裂得到抑制,导致染色体的加倍。一些2-细胞受精卵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在一个卵裂球内形成单极纺锤体,在另一个卵裂球内则形成两极纺锤体,这种受精卵最终很可能发育成单倍体-二倍体嵌合体。同时,利用海水鲆鲽鱼类受精卵微管骨架的免疫荧光显微观察技术,还对比研究观察了在第一次卵裂分裂的前期或前中期采用静水压法处理的牙鲆雌核发育受精卵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