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gAN是世界常见性疾病,其治疗效果不佳,且其在我国有逐年上涨的趋势,血管病变是影响IgA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RAAS的激活是影响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我们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建立IgAN大鼠模型并使用不同的药物干预,观察大鼠的状态、生化指标和肾脏病理指标,比较各组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IgAN大鼠肾内小动脉病变的发生机制、丹参酮ⅡA对IgAN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以期为IgAN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将90只6-8周龄、体重180-200gSD级雄性大鼠按统计学方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IgA模型组、黄葵组、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丹参酮组。本研究拟用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为西医阳性对照组,黄葵组为中医阳性对照组,另有IgA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以丹参酮ⅡA为治疗组,以观察IgA肾病治疗效果。采用大样本平行对照的设计,上述各组先予造模1周后开始给药,治疗11周后,分析比较各组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别于第4W、8W、12W收集各组大鼠24h尿液,于第12W末腹主动脉取血;对各组大鼠血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醛固酮、AngⅡ;用酶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对各组大鼠尿液用焦酚红法检测尿蛋白定量。取其肾脏行病理切片,进行光镜(HE、PAS、Masson染色)、电镜、免疫荧光检查,采用Lee氏分级,观察其肾组织VEGF、PCNA、MMP-9的表达,并测量肾内小动脉厚度。收集检测数据,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
1.一般情况:
实验初始阶段,各组大鼠机能状态,包括反应度,活动量,精神状态,饮食及二便均正常,且各组比较无差异性;造模及药物干预后,空白组大鼠状态较初期变化不明显,模型组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饮食减少、粪便稀溏等机能明显减退表现,其它药物干预组大鼠状态均有衰减,且程度均介于空白组于模型组之间。
2.生化指标:
1>尿蛋白定量:与同期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尿蛋白定量增加明显(P<0.01);与同期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尿蛋白定量减少(P<0.05);丹参酮组与同期各药物干预组比较,在第4W、8W、12W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显著差异(P>0.05)。
2>血肌酐、尿素氮:血肌酐: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其它药物干预组比较,丹参酮组与黄葵组、氯沙坦组无明显差异(P>0.05)。尿素氮: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丹参酮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
3>血管紧张素Ⅱ、血清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且丹参酮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醛固酮:丹参酮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
3.病理指标:
(1)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小球硬化指数:组间进行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丹参酮组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同时,丹参酮与其他药物干预组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大于0.05)。间质纤维化病变积分:组间比较,空白组与模型组、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除空白组,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
(2)免疫荧光检测:模型组显微镜下见亮绿色荧光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空白组肾小球系膜区则见到暗绿色,其余各组肾小球系膜区有少量亮绿色沉积,介于模型组与空白组之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大于空白组(P<0.05);丹参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则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模型组(P<0.05),与氯沙坦组及螺内酯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
(3)肾组织及肾小球VEGF、MMP-9、PCNA的表达:各组蛋白表达均符合正态性分布(P>0.05)。组间比较,模型组中3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与其他药物干预组比较,丹参酮组中MMP-9、PCNA、VEGF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
(4)肾组织小动脉厚度:丹参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及管壁与外径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膜厚度与外径比值则无明显差异性(P>0.05)。
(5)IgAN大鼠肾内动脉管壁厚度值的相关因素分析:IgAN大鼠血清醛固酮与肾组织VEGF、PCNA、MMP-9蛋白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性(0.5<r<0.8);IgAN大鼠肾组织血管壁厚度值与VEGF、PCNA、MMP-9蛋白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性(0.5<r<0.8)。
结论:
1丹参酮ⅡA对IgAN大鼠尿蛋白定量有缓解作用,其疗效同氯沙坦组相当;
2丹参酮ⅡA可降低IgAN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可延缓IgAN进展;
3IgAN血管病变机制可能是:醛固酮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引起动脉管壁的增厚性改变;
4丹参酮ⅡA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醛固酮的分泌的有关。
方法:将90只6-8周龄、体重180-200gSD级雄性大鼠按统计学方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IgA模型组、黄葵组、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丹参酮组。本研究拟用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为西医阳性对照组,黄葵组为中医阳性对照组,另有IgA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以丹参酮ⅡA为治疗组,以观察IgA肾病治疗效果。采用大样本平行对照的设计,上述各组先予造模1周后开始给药,治疗11周后,分析比较各组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别于第4W、8W、12W收集各组大鼠24h尿液,于第12W末腹主动脉取血;对各组大鼠血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醛固酮、AngⅡ;用酶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对各组大鼠尿液用焦酚红法检测尿蛋白定量。取其肾脏行病理切片,进行光镜(HE、PAS、Masson染色)、电镜、免疫荧光检查,采用Lee氏分级,观察其肾组织VEGF、PCNA、MMP-9的表达,并测量肾内小动脉厚度。收集检测数据,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
1.一般情况:
实验初始阶段,各组大鼠机能状态,包括反应度,活动量,精神状态,饮食及二便均正常,且各组比较无差异性;造模及药物干预后,空白组大鼠状态较初期变化不明显,模型组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饮食减少、粪便稀溏等机能明显减退表现,其它药物干预组大鼠状态均有衰减,且程度均介于空白组于模型组之间。
2.生化指标:
1>尿蛋白定量:与同期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尿蛋白定量增加明显(P<0.01);与同期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尿蛋白定量减少(P<0.05);丹参酮组与同期各药物干预组比较,在第4W、8W、12W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显著差异(P>0.05)。
2>血肌酐、尿素氮:血肌酐: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其它药物干预组比较,丹参酮组与黄葵组、氯沙坦组无明显差异(P>0.05)。尿素氮: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丹参酮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
3>血管紧张素Ⅱ、血清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且丹参酮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醛固酮:丹参酮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与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
3.病理指标:
(1)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小球硬化指数:组间进行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丹参酮组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同时,丹参酮与其他药物干预组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大于0.05)。间质纤维化病变积分:组间比较,空白组与模型组、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除空白组,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
(2)免疫荧光检测:模型组显微镜下见亮绿色荧光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空白组肾小球系膜区则见到暗绿色,其余各组肾小球系膜区有少量亮绿色沉积,介于模型组与空白组之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大于空白组(P<0.05);丹参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则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模型组(P<0.05),与氯沙坦组及螺内酯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
(3)肾组织及肾小球VEGF、MMP-9、PCNA的表达:各组蛋白表达均符合正态性分布(P>0.05)。组间比较,模型组中3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与其他药物干预组比较,丹参酮组中MMP-9、PCNA、VEGF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
(4)肾组织小动脉厚度:丹参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及管壁与外径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膜厚度与外径比值则无明显差异性(P>0.05)。
(5)IgAN大鼠肾内动脉管壁厚度值的相关因素分析:IgAN大鼠血清醛固酮与肾组织VEGF、PCNA、MMP-9蛋白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性(0.5<r<0.8);IgAN大鼠肾组织血管壁厚度值与VEGF、PCNA、MMP-9蛋白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性(0.5<r<0.8)。
结论:
1丹参酮ⅡA对IgAN大鼠尿蛋白定量有缓解作用,其疗效同氯沙坦组相当;
2丹参酮ⅡA可降低IgAN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可延缓IgAN进展;
3IgAN血管病变机制可能是:醛固酮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引起动脉管壁的增厚性改变;
4丹参酮ⅡA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醛固酮的分泌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