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作为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一方面,它使中国由传统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的城市型社会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繁荣与跨越;另一方面,它将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和前途命运。当前我国城镇化迈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依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为低下,这明显不利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进程。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其发展状况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普通农村——良溪村的城镇化建设作为研究素材,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解读和深入的探讨,旨在通过一个农村的具体实践,全面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的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揭示其对我国城镇化的启示和价值,从而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启示。本文结合城镇化的内涵,从集体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民思想观念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分析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具体状况,指出良溪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形成对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感知。论文指出,加快良溪村城镇化发展,要与良溪村自身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从村域经济、体制政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素质方面着手。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的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从结构上看,主要包含了三个层次,即城乡关系发展的动力论、条件论和目标论,并从三个层面,科学地回答了城乡关系何以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最终趋势等重要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对于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来阐述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三个层面论述:城乡发展动力论、条件论和目标论;第三部分主要从良溪村的城镇化建设实践看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第四部分从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阐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呼唤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