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日粮不同蛋白和能量水平对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了解高产奶牛产后能氮代谢特点以及过高蛋白水平和产后能量负平衡对其繁殖机能恢复的影响,寻求产后泌乳早期适宜的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为提高高产奶牛繁殖力提供理论指导。 1、日粮蛋白水平对高产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试验牛场日粮蛋白水平、乳尿素氮以及相应条件下的繁殖指标的跟踪调查,统计分析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高产奶牛乳尿素氮(MUN)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三个不同日粮蛋白水平,低蛋白水平L(CP=18.56%)、中等蛋白水平M(CP=20.02%)和高蛋白水平H(CP=20.88)相应的乳尿素氮(MUN)分别为:13.7 mg/dl±1.23 mg/dl、15.7 mg/dl±1.32 mg/dl、18.4 mg/dl±1.45 mg/dl,各组差异显著(P<0.05)。情期受胎率:L>M>H;配妊次数:H>M>L;空怀天数H>M>L;日粮过高蛋白水平(CP=20.88%)和MUN(18.4mg/dl)明显降低了高产奶牛繁殖性能。 2、高蛋白水平日粮下,不同能量水平对高产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根据上一胎次305d产奶量(7000~8000kg)、干奶后期体况,等接近原则选择健康高产奶牛30头,随机分成3组(A、B、C),在同一粗蛋白水平(CP=20.88%)下,通过产后分别饲喂牛场日粮、牛场日粮+200g过瘤胃脂肪粉和牛场日粮+400g过瘤胃脂肪粉,进行饲喂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日粮添加过瘤胃脂肪粉(棕榈酸脂肪酸钙)对采食量没有影响,提高了泌乳早期产奶量。产后60d各组营养指数下降幅度最大,A、B、C分别为:14.8%±2.67%、12.7%±2.23%、9.8%±2.07%,三组差异显著(P﹤0.05),C与A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90、120d营养状况有所恢复。产后45d各组平均BCS分别为A 2.1±0.28、B 2.4±0.25、C 2.8±0.17,各组差异显著(P﹤0.05),BCS下降幅度 A>B>C。产后70d乳尿素氮B、C显著低于A,差异显著(P<0.05);产后80d、90d,B、C与A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00d,B、C与A差异显著(P<0.05),B与C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血浆NEFA逐渐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60d后逐渐趋于稳定,产后30d前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30~80d,B、C均低于A,差异显著(P﹤0.05),C与A,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血浆β-羟丁酸明显升高,产后20d三组均出现一个峰值,产后40dA组出现第二个峰值,产后40~70d,B、C较A显著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B与C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80d各组趋于同一水平,且相对稳定。产后血浆IGF-I,10d~30d处于较低水平,40d后逐渐升高,产后40d~70d,B、C均高于A,差异显著(P﹤0.05),C与A差异极显著(P<0.01),C与B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A、B、C卵巢恢复活动时间,C早于B早于A;首次发情时间,C组早于B组早于A组(P<0.05);情期受胎率C>B>A(P<0.05);配种次数:A>B>C,试验组B、C与对照A组差异显著(P<0.05);100d时受胎率C>B>A,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空怀天数A组>B组>C组,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 通过添加过瘤胃脂肪(棕榈酸脂肪酸钙)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对采食量没有影响、增加了产奶量、有效缓解产后能量负平衡、降低了乳尿素氮、抑制了体脂降解、提高了产后泌乳早期血浆IGF-I含量和黄体期乳中孕酮水平,促进了产后卵巢活动的恢复,提高了情期受胎率等繁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