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x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在传统的修辞学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人们意识到,通感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是人类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认知模式,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在语言层面,它是指用一种感官印象的词语来描述其他感官印象的隐喻;在概念层面,其本质是用一类感觉去理解或体验另一类感觉。本研究选取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作为文本,首先归纳整理出所有运用通感的诗句,然后依次按视、听、嗅、味、触、温度觉作为始源域对各感觉之间的投射进行分类,最后刻画出感觉迁移的模型,统计六种感觉出现的频率。结合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隐喻的内在本质,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唐代诗人在运用通感时对感觉之间投射的偏好。最后,将此投射规律与前人对英语中的通感研究所总结出的规律做对比,分析汉英两个民族在认知上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发现:第一,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是从较低级感官向较高级感官迁移,其顺序依次为:温度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这符合人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认知规律。汉语语料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迁移方向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第二,六种感觉在通感中使用频率不同,其中温度觉是运用频率最高的始源域,而视觉和听觉是运用最多的目标域。第三,诗人运用通感时虽存在差异,但温度觉中“寒”及其同义词“凉”、“冷”和表示味觉的“苦”,这几个词在通感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诗人在表达心中的悲伤和低落的情绪时,通常倾向于运用通感。第四,与西方学者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英汉语通感的共性远远大于它们的差异性,这与其各自的文化认知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其他文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与语音、语法共同构成汉语教学的三要素,但是相比较而言,对词汇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及语音和语法教学的研究。汉语词汇作为汉语的建筑材料,是为交
能量桩内部埋设换热管是高效开发与利用地下热能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建立能量桩换热管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3种不同的埋管方式,得出不同埋管方式下土壤的温度场分布图。
医疗器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医疗器械的安全也事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对医疗器械有着严格的要求。医疗器械的安全涵盖内在质量、外在标签、说明书“明示”和使用
目的研究分析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42例哮喘患者(观察组),另选取2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比较观察组慢性持续期、急性发
物资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龙头,关系到物资全流程的业务操作,只有加强计划与采购前端业务的管理,才能保证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的顺利进行物资合同管理是指企业作为法律关系的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与植物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生活的自然界中植物占得比例最大。植物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能给人类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环境。由于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由优秀迈向卓越,通过构建党建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开展科学评价和分类定级,促进
基于健康监测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了桥梁动态可靠度指标的改进粒子滤波预测方法.首先,利用监测极值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将其作为粒子滤波算法的状态方程和监测方程;然后,采用贝叶
污染环境罪是在对生态权益的认识与保护上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生存离不丌环境,而在当今这个忽视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时代,环境问题尤其环境犯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