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总结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动态分析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实验室、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内蒙古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的门诊及住院的布氏杆菌病患者557例,受过专业流调人员培训的神经病学医生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详细记录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民族、病程、SAT(试管凝集试验)、接触史、发病季节及居住地等资料,以分析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危险因素。对确诊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进行分类为中枢型和周围型,对35例布氏杆菌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在入院时、治疗后2周及6周行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布氏杆菌病四项等相关检查;对31例布氏杆菌病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同时与正常人群28例进行神经电生理对比研究,分析其神经电生理特点。对66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给予多西环素(100mg,2次/日,持续6周),利福平(600mg/日,持续6周),头孢曲松钠(2.0,2次/日,静滴,共4-6周)为基础用药,如果先锋类药物过敏改用左氧氟沙星(0.4,1次/日,静滴,共4-6周);以脑血管受累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在入院时行NHISS和m RS评分,在治疗后2周进行NIHSS评分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m RS评分评价疗效;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炎性脱髓鞘改变为主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影像学变化评价疗效;以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布氏杆菌病患者在治疗后2周及6周行神经电生理评价疗效。结果:(1)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发热35例、多汗38例、头痛18例、运动障碍35例、恶心呕吐10例、感觉障碍34例、关节颈腰痛26例、言语障碍6例、抽搐发作5例、意识不清5例、精神异常4例、尿便障碍4例、头晕3例、呛咳吞咽困难2例、复视1例及面瘫呼吸困难1例。以脑血管受损10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炎性脱髓鞘22例,椎管内脓肿3例,周围神经损害31例。(2)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影像学,35例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异常为16例,正常19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5例、硬膜下血肿1例、炎性疾病或脱髓鞘改变3例,椎管内脓肿3例。(3)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葡萄糖降低8例,氯化物减低9例,蛋白升高12例,20例LDH及AST轻度升高、1例ADA>15U/L,早期为类病毒性脑膜炎改变,晚期或严重期表现类结核性或细菌性脑膜炎改变。59例患者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内,5例淋巴细胞计数升高,1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0例患者肝功异常。(4)治疗上抗菌素应以多西环素(100mg,2次/日,口服)、利福平(600mg/日)及头孢曲松钠(2.0,2次/日,静滴),应首选为基础用药,同时给予对症治疗,治疗6周后症状基本好转,疗效较好。(5)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布氏杆菌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比例为11.8%,中枢损害及周围损害比例接近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性别、民族和地区与是否发生神经损害无关(P>0.05);而年龄、病程和SAT分级是布氏杆菌病患者发生神经损害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SAT分级级别高,病程延长是布氏杆菌病患者发生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6)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神经电生理早期表现为四肢周围神经感觉神经受损,疾病严重期多为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同时受损;PNSNB(布氏杆菌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组正中神经指I、III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尺神经感觉神经波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而传导速度无差异;PNSNB组正中神经腕部运动神经波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运动神经波幅异常率无差异;PNSNB组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差异;PNSNB组尺神经和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高于对照组。结论:1.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神经系统损害在布氏杆菌病中发病比例为11.8%,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比例约为1:1。在临床中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者(或不能为临床所解释),如果有明确的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应考虑到神经型布氏杆菌病。2.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脑脊液改变早期表现为类病毒性脑膜炎,晚期或严重期表现为类结核性脑膜炎或细菌性脑膜炎。3.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大部分改变无特异性,部分表现为炎性(表现为肉芽肿或脑膜、周围血管间隙、腰神经根的异常强化),白质改变,血管改变;MRA或CTA示血管改变表现弥漫性血管炎;炎性脱髓鞘表现为类多发性硬化或播散性脑脊髓炎,但常不累及扣带回,病灶不强化;脑出血SWI表现为脑内多发小出血灶。4.周围神经损害多以脊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及腓浅神经)受损为主;而颅神经较少受损,而颅神经中多以展神经、听神经、前庭神经受损为主,面神经相对较少。通过临床神经肌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应用,可提高早期发现率,以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5.年龄、病程及SAT分级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危险因素,年龄越大越易发病,病程越长越易发病,SAT分级越高越易发病;性别、民族和地区不是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危险因素。6.多西环素、利福平及三代头孢菌素(尤其头孢曲松钠,头孢过敏者建议用喹诺酮类药物)既是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基础用药,又是最佳治疗方案,疗程至少6周,规范、足量及联合用药疗效好、预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