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在排除了其他原因以后,由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和(或)体征。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与病程相关。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DPN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据报道,国外DPN的发病率约为40-60%,而国内的高达85%。一部分DPN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对足部损伤无感觉,增加了足部溃疡和截肢的风险;另外一部分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这些不适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采取治疗措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这一并发症的发生。中医治疗慢性病有其自身的优势,临床也可用中医中药治疗DPN。糖脉康颗粒是中成药,因其含有活血化瘀中药,临床可用于治疗DPN。迄今有一些观察性研究使用糖脉康颗粒治疗DPN,但对其疗效的评价多基于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散在的个案资料等,很容易产生偏倚。目前糖脉康颗粒治疗DPN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也缺乏利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估糖脉康颗粒治疗DPN疗效的研究。本文的目的是系统评价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是否应用糖脉康颗粒辅助治疗DPN提供指导性建议。   方法:   1.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包括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的测量等。   2.根据拟定的标准制定出系统、全面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3)、维普(1989-2013)、万方数据库(1990-2013)四个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医药期刊、会议论文集等。   3.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严格地评价各个相关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条目包括对随机分配方法、盲法实施、隐蔽分组、退出和失访的描述。各个纳入研究的质量根据Jadad量表进行评分,0~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评估法[1]和吴泰相等[2]所描述的随机分组方法评估将研究质量分为A、B、C三个从高到低的等级。   4.在进行严格质量评价后,对收集的各相关研究进行资料数据提取,主要是有效率及测量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的数据提取,然后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资料(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Ratio,RR)表示,连续变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Mean Difference,WMD)表示,两者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各研究合并前先分析临床异质性,若干预措施不同,则采用亚组分析。研究间统计学异质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1)。若无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如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1.资料概括   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以糖尿病常规治疗为基础,对照组多用营养神经药物、止痛药等西药,治疗组使用糖脉康颗粒或糖脉康颗粒联合其他药物(如糖脉康颗粒联合甲钴胺等)进行干预。试验总共103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532例,对照组498例。所有试验在开始前均检验了基线可比性,指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Meta分析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加有效)Meta分析的固定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56,[1.42,1.72],总效应Z=9.39,两组总效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提示糖脉康颗粒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s):12个研究比较了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变化。由于异质性检验P<0.00001,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加权均数差WMD及95%CI为3.42,[2.08,4.76],总效应Z=4.99,两组在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提示糖脉康颗粒治疗组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2.3 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s):12个研究比较了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变化。由于异质性检验P<0.00001,I2=9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WMD及95%CI为2.40,[0.51,4.28],总效应Z=2.49,糖脉康颗粒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糖脉康颗粒治疗组改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2.4 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个研究比较了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由于异质性检验P=0.002,I2=7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WMD及95%CI为5.20,[3.30,7.09],总效应Z=5.38,两组在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提示糖脉康颗粒治疗组改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2.5 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个研究比较了两组治疗前后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由于异质性检验P<0.00001,I2=9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WMD及95%CI为-0.28,[-8.81,8.24],两组在改善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提示糖脉康颗粒治疗组改善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2.6 不良反应2篇文献观察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其余未提及。1篇没有病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另外1篇陈应辉指出治疗组有1例出现颜面潮红,停服糖脉康颗粒后自行缓解;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有不良反应发生,但不属严重副作用。   结论:本研究共纳入了13篇近年有关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与西药做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糖尿病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糖脉康颗粒(或糖脉康颗粒联合营养神经药物),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可能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偏低,且存在偏倚,研究获取的证据强度不高,导致现有结论的可信度受到了影响。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现有文献中,糖脉康颗粒治疗过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试验研究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不规范的情况,故本文对糖脉康颗粒治疗的不良反应不能给出确切的结论。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发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