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于科尔沁草原的通辽市作为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地区,是全国和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蒙古族人口遍及全市各个旗县的城乡地区,使当地的乡村民俗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民族与地区特色的科尔沁文化。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通辽市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潮流的冲击,如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辽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众多农村人口,对于当地嘎查村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如果研究成果运用得当,则不但有助于当地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从当地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入手,对广布于通辽地区的科尔沁地方文化在基层的存在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探寻其艺术价值,并就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遇到的问题提出看法和解决的参考意见,探讨通辽地区的科尔沁地方文化在基层传承时,如何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维护和发展民族地区的乡村传统文化。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理论、现实等角度阐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的相关概念的介绍和国内外研究状况的综述。第三部分讲述了通辽市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的现状并对通辽地区的行政、人口、历史和文化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着重介绍了通辽地区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文艺、饮食、体育、服饰和节庆。第四部分是针对通辽市农村民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分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对通辽市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出的一些建议,主要包括对政府管理、民间传承、商业开发等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