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讨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主要探讨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 翻译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领域。在诸多悖论中,可译与不可译是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命题。这一悖论根植于民族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必然产生的矛盾和困难中。 随着人类对语言和翻译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的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互相交流和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我们不能因为语言是可译的而否认不可译成分的存在,也不能因为承认可译性的限度而对不可译持消极态度。应当认识到,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可译或不可译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转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扩大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地在向可译转化。 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翻译是一种充满悖论的活动,阐明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并指出可译性的原因。在第二章中,笔者论述了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及其类别。语言、文化的异质性是产生不可译的原因。不可译又分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相对和“绝对”的不可译。第三章探究语言功能与翻译,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的角度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其中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在总体上是可译的;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又分别与“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某个语篇主要表现了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时,其可译性程度就高;当某语篇主要表现语言的美学功能时,其可译性程度就小;而当某语篇所表达的是原语所特有的且尚不为译语所熟悉的文化事物时,译者可能就会感到译事倍艰。第四章讨论了从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三种基本策略:语义归化、修辞归化和异化加注。 总之,绝大多数语篇在总体上是可译的,但同时又总是存在着局部的不可译性。而译者处理和解决这种局部的不可译现象的过程,正好体现了翻译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样一个事实。笔者衷心地希望本文能促进人们对可译与不可译的认识,以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推动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