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的标语英译策略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语口号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运用广泛、且简便易行的宣传教育形式。世界上凡是有文字语言的民族,不约而同地用“标语口号”一用字书写、用口号呼喊的格言警句形式,营造一种与政治、社会、经济、人民价值取向息息相关的户外文化环境。中国的标语口号,自形成体系以来,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和人们行为规范的指南。如何将这种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形象,一直是译者所苦苦追寻的。经过对标语翻译现状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译届对标语翻译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纠错及追求交际目的实现这一层面,而这却早已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单纯的纠错和清查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还需在正确的基础上译出美感,在标语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美学。   本文针对日常标语的翻译进行系统地探讨,致力于从接受美学和翻译美学角度翻译标语,以求得标语译文在传达原文内容的同时,也注重重现原文美的构造。翻译美学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艺创作,包含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个概念,主要注重对审美客体审美构成的分析以及通过译者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创造力再现原文的审美信息。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读者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理论,充份地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创造作用。本文创造性地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指导中文标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结合自我审美经验,深刻挖掘原文的审美信息,注重原文审美构成,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经验等因素,以期能为中文标语Et后英译工作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动词是组成句子的重要词类,它在英语作文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名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所以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动词的使用受汉语母语负迁移影响特别容易出错。桂诗春
近十几年来,二语写作中的写作纠正反馈研究日益增多。尽管学者以及教师日益趋向于认同学生写作中纠正反馈的有效性,但由于实证研究的匮乏,至今对于如何提供有效的纠正反馈形式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值得全世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华典籍作为中国的国学经典,承载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理当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先行军,借由翻译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