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对于个人来说是满足其生存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政局稳定的基础。由于受到粮食生产的弱质性、粮食市场供求弹性不对称、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政府经常采用财政补贴的政策工具对粮食安全加以保障。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粮食生产实行财政补贴政策,这种财政补贴政策是以价格支持为主的间接性财政补贴。2004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实行对粮食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并推出了一揽子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是解决吃饭问题,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粮食财政补贴政策作用是个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受农业生产内外部环境、粮食财政补贴标准以及粮食财政补贴内容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加之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并轨等方案的不断实施,耕地面积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受到影响,农村粮食生产规模、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行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实际作用程度如何有待考量。因此,在新的大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有必要深化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补贴政策的效果、效率的研究。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首先对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状况和粮食财政补贴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回顾,通过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国现实国情构建了国家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并对粮食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依据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国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粮食财政补贴政策效果进行了测算和评估,发现:生产性专项财政补贴政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效果比综合性收入财政补贴政策显著,但是,现行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实际作用程度并不太理想,没有完全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通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下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粮食财政补贴政策效率进行测算,发现:在静态效率分析方面,粮食财政补贴政策综合效率总体上还是有效的,无效的省份存在粮食财政补贴投入冗余和产出亏空的问题;在动态效率分析方面,粮食财政补贴技术效率低下、技术进步转化率低是影响Malmquist指数的主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对现行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财政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