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不仅数量和种类众多,而且广泛参与各个层级之中,从皇权到地方政府,再到民间百姓的生活都与祠庙文化息息相关。而这种承载祠庙文化的祠庙建筑目前却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对祠庙建筑的定义和分类都还有许多不明确之处,更不要说对其组群布局、功能空间、装饰艺术等建筑类型学的基本规律的研究都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本文以此为契机,以长沙祠庙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托地方志、碑刻、历史文献和照片以及大量的实地调研,对祠庙建筑定义与分类、分布与选址、功能与空间、装饰与艺术等方面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希望更全面的了解祠庙建筑背后的建筑规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实地调研考察,明确祠庙建筑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总结出祠庙建筑的起源、类型和目的,将其与宗教建筑、会馆祠堂进行比较分析,较为全面的阐述祠庙建筑的内涵。其次通过地方志、老地图等历史资料,按照嘉靖、乾隆、光绪对长沙祠庙建筑进行分布和选址研究。通过图表分析的方式,总结归纳处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祠庙建筑的分布特点和选址规律。再次从功能与平面、立面与装饰、构造特点三个角度,通过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一手长沙祠庙建筑资料,试图以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总结出长沙祠庙建筑背后独特的建筑规律。最后通过分析长沙祠庙建筑遗存现状的情况,以及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进行价值评估,提出祠庙建筑的保护建议,最终达到建筑延续的目标。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长沙祠庙建筑的历史文化、分布选址、建筑形式、装饰艺术等都有独特的长沙地方特色。希望这份独特的建筑文化能有更多人关注,能更科学的保存,继续彰显长沙祠庙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