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流传于海峡两岸的南音散曲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南音作为音乐“物种”,剖析两岸文化生态中散曲传承的繁盛表征与局限性;以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流派标本,比较并讨论导致两岸南音曲唱艺术差异之根源,提出误识理论[1],认为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属性是产生两岸曲唱艺术及其传统价值观误识的重要原因,对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的误识是引发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根源,进而思考化解误识引发的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对策。本文认为,传承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传承。当今,社会面临大转折的时代,更应当关注传承保护,以利于构筑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共六章,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第二章南音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散曲传承局限性。第三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第四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第五章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第六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成因及其对策思考。本文旨在通过揭示掩盖在两岸南音文化生态旺盛语境下的散曲传承局限性,试图以50年代-80年代的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标本,提供散曲传承的流派范式,讨论散曲艺术传统是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表征,为化解两岸文化隔离与误识引发的散曲传承局限性提供对策,为化解当下南音散曲艺术传承与南音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思路,以期对我国非遗后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