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流传于海峡两岸的南音散曲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南音作为音乐“物种”,剖析两岸文化生态中散曲传承的繁盛表征与局限性;以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流派标本,比较并讨论导致两岸南音曲唱艺术差异之根源,提出误识理论[1],认为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属性是产生两岸曲唱艺术及其传统价值观误识的重要原因,对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的误识是引发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根源,进而思考化解误识引发的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对策。本文认为,传承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传承。当今,社会面临大转折的时代,更应当关注传承保护,以利于构筑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共六章,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第二章南音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散曲传承局限性。第三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第四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第五章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第六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成因及其对策思考。本文旨在通过揭示掩盖在两岸南音文化生态旺盛语境下的散曲传承局限性,试图以50年代-80年代的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标本,提供散曲传承的流派范式,讨论散曲艺术传统是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表征,为化解两岸文化隔离与误识引发的散曲传承局限性提供对策,为化解当下南音散曲艺术传承与南音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思路,以期对我国非遗后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中华优
自粘性弹力布在缝编生产过程中由于氨纶丝张力的波动,严重影响织物的质量。介绍了自粘性弹力布张力测试仪的重要性,基于电桥工作原理研发了输出为0~5 V标准信号的电阻应变式张
目的:观察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的80例患者.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
介绍了高压变频同步投切系统主回路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给出了同步切换流程及其保护逻辑,切换时利用软件锁相环技术调整变频器输出电压与电网电压的相位、幅值、频率一致,然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巴南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思想武装贯穿始终,把精准方略贯穿始终,把责任履行贯穿始终,坚定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尽锐出战的力度、决战决胜
六个野生银白离褶伞(Lyophyllum connatum)菌株在3种不同的琼脂培养基和6种不同的培养料中的菌丝生长速度大致相似。分别以棉籽壳、玉米芯、稻草作为栽培主料,当菌丝发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