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转移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体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03月-2014年03月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初治的转移性胃癌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病理类型、诊断时间、死亡时间以及初次治疗时血CEA、PLT、FIB、D-二聚体水平等信息,以转移性胃癌确诊至死亡时间间隔计算生存时间,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转移性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入组患者121例,随访102例,随访率84.3%,男性72例,女性30例,男:女2.4:1;平均年龄59岁;D-二聚体升高者60例,D-二聚体正常者42例;未发现腹膜转移43例,腹膜转移59例。2.总体中位生存期8.7月(7.1-12.3),D-二聚体升高、正常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2月(95%CI 6.3-8.2)、10.2月(95%CI 7.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D-二聚体水平分层分析显示,男性不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1月(95%CI 5.9-8.2)和9.8月(95%CI 8.4-11.2),ECOG≥2分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7月(95%CI 3.7-5.8)和8.0月(95%CI6.0-10.0),腹膜转移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3月(95%CI 5.3-7.3)和8.8月(95%CI 7.0-10.7),腺癌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9月(95%CI 5.8-7.9)和9.2月(95%CI 7.8-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组,低分化+印戒细胞癌组,腹膜转移组,ECOG评分≥2分,D-二聚体水平>0.5mg/L组,FIB>4.0g/L组,CEA>5.0ng/dl组生存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和血小板水平组生存期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ECOG评分及腹膜转移为转移性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4.86例接受一线化疗的患者中有效23例,稳定29例,进展34例,有效组化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99±1.03)mg/L和(0.47±0.26)mg/L(P<0.001),稳定组分别为(1.27±0.98)mg/L和(1.15±0.82)mg/L(P=0.409,进展组分别为(1.33±1.04)mg/L和(2.21±0.85)mg/L(P=0.027)。结论:转移性胃癌患者中D-二聚体升高者预后较正常者差,血浆D-二聚体、ECOG及腹膜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根据D-二聚体水平筛选人群,助于了解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肿瘤进展和生存期影响;化疗有效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提示D-二聚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化疗疗效,但因样本量少,且受后续治疗,研究结果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予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