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多裂缝竞争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依赖于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的发展和应用。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通过“分簇射孔”技术实现一段多裂缝扩展,常规分簇数为2~6,最新极限限流技术则将段内簇数增加为12~15簇,从而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作业成本。“分簇射孔”技术目标为实现一段多裂缝的起裂与扩展,但现场光纤温度、光纤声以及示踪剂监测发现多裂缝存在非均匀起裂与扩展问题,即各簇射孔不一定均会起裂、各射孔簇进液也存在不均匀现象。因此,深入认识多裂缝非均匀起裂与竞争扩展机制与影响规律对于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多裂缝非均匀起裂与竞争扩展问题,本文建立了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模型考虑了井筒流动、近井摩阻、非均质应力分布、尖端不同断裂准则等,可分析多裂缝非均匀起裂与扩展问题。为提高计算效率,提出基于Runge-KuttaLegendre的显式大步长算法,并引入尖端解析解实现粗网格的计算准确性、通过裂缝扩展速度进行自适应时间步长计算。方法准确性通过与penny裂缝解析解、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有机玻璃压裂实验、单裂缝与多裂缝隐式水平集算法进行了验证。采用平面三维多裂缝模型,研究了裂缝扩展阶段(黏性主导和韧性主导阶段)、层间应力剖面、尖端不同扩展准则、裂缝群、近井摩阻、施工参数和非均质应力分布等多裂缝扩展形态和进液分布的影响规律。在平面三维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耦合了多裂缝内支撑剂运移模型,实现多裂缝内支撑剂分布的定量评价。为解决支撑剂运移出现非连续的问题,采用加权本质无震荡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支撑剂运移计算。方法准确性通过与已发表文献结果对比进行验证。采用耦合支撑剂运移的平面三维多裂缝模型,重点研究加砂方式、支撑剂粒径、密度和液体黏度对多裂缝扩展过程支撑剂展布规律。最后开展了促进多簇裂缝均衡扩展的限流压裂和段内暂堵技术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限流压裂和段内暂堵技术提高各簇裂缝均衡进液的机理,并以段内应力分布为非均质因素,采用多裂缝扩展模型研究了限流压裂射孔参数、段内暂堵技术的暂堵时机和暂堵剂用量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方法研究,提出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的高效准确解法,实现工程尺度的压裂裂缝扩展模拟分析,揭示多裂缝竞争扩展机制,分析多裂缝内支撑剂展布,并提出促进各簇均衡扩展的压裂技术的优化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多裂缝扩展有效性、减少完井成本,为非常规油气藏的体积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低渗透致密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属于低渗致密储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电阻率低,气水关系复杂等原因,储层和含气性评价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与手段,对西湖凹陷A、B、C三个井区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白云凹陷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凹陷周缘的斜坡上。本论文分析了白云凹陷周缘斜坡的地质特征、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和油气运移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斜坡的油气输导-汇聚模式,并厘清了白云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基于斜坡的结构和构造等特征,白云凹陷周缘的斜坡可分为差异沉降型斜坡和断裂型斜坡两种类型,差异沉降型斜坡的结构比较简单,不发育边界大断裂,呈继承式发育,是洼陷和低隆起的差异沉降形成的,
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充分利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实验测试等多种地质研究手段,将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给出了研究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有机质富集模式。有机质丰度特征显示,研究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属于优质烃源岩范畴。为了明确研究区有机质丰度分布情况,根据测井伽马曲线(GR)与有机
震旦纪-寒武纪是地质历史时期中一段特殊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很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例如古大陆的裂解、重组,全球大氧化事件,生物大爆发,古海洋氧化等。连续稳定分布的震旦系-早寒武世地层在扬子地台广泛分布,为这一特殊时期有机质生物来源、古海洋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保障。位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钻井揭示了厚度巨大的寒武系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泥页岩沉积,而震旦系陡山沱组则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周围的
我国川东南地区埋深超过3500m的深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储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随着埋深的增加,页岩基质脆性特征减弱,三向地应力增大,水力裂缝遭遇近井地带天然裂缝时易被捕获,难以沟通远井地带的天然裂缝,导致最终形成的水力裂缝形态简单,控制体积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深层页岩储层力学性质表征以及水力裂缝扩展行为模拟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深层页岩储层压裂改造形成复杂水力裂缝形态提供理论支
低渗透油藏在油气田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孔喉狭小,采用常规水驱开发时存在渗流阻力大、注水开发见效慢等问题。而CO2流动性强,在原油中有良好的溶解度,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小,更易进入低渗储层。CO2注入过程中油气界面变化和传质过程复杂,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低渗油藏CO2-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微观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将CO2-原油体系高温高压溶胀实验、界面张力实验以及岩心驱替实验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层埋藏深度通常大于4500 m,属于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中天然裂缝发育,有效裂缝的分布对油气富集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及有效性,建立深层裂缝储层的发育模式,可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准南冲断带深层侏罗系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依据地表露头观
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存在于各种油气生产井筒内。由于不同地形的复杂构造,几乎所有水平井都存在弯曲段,而弯曲段相比直管段的特殊结构会引起一定的流型变化和流动参数变化。在油气井中常常出现各种流动型态,其中最不稳定的就是段塞流,也是运移规律最为复杂的一种流型。它的存在会影响井下生产泵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油气的产量,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提高泵的效率和油气井产量,得到水平井筒内段塞流的流动
本论文针对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复杂、多尺度孔喉发育,且自发渗吸规律研究较少,以及核磁共振在表征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渗吸采收率的适用性等问题,研究了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吸规律。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岩心、露头岩心、临兴气藏岩心,开展了一系列孔喉结构表征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岩心多级离心实验,为更好地表征了致密储层的孔喉结构及可流动性特征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基于传统的体积法和核磁共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