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病,在中国古代是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摧残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各种地方志书、文史资料、笔记杂著及医学书籍中留有许多残酷的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有“瘴疠之乡”的称号,是个疫病极其盛行的地区之一。对台湾疫病史的研究工作,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集中在研究日本统治时期及其以后(即1895年以后)的疫病史,而对台湾清代的疫病流行情况尚无系统的研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与中国内陆同根同源,同时台湾又有自己特殊的地理、人文和环境,该地的疫病流行情况与中国内陆的疫病流行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因此,研究台湾清代的疫病文献资料,对台湾当时的疫病流行概况作一些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当时影响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作一些较为客观的分析,就疫病对台湾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出阐述,不但可以深入挖掘台湾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今后的防疫减灾工作提供借鉴,指导疫病治疗,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台湾的医学发展史和相关的社会发展史,丰富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的内涵,同时,对增进海峡两岸的友好交流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古代疫情是现代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研究工作的必备的回顾性资料,也是研究伤寒、温病、瘟疫、运气学说等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客观依据。本课题首次以流行病学为指导,以地方文献为基础,对台湾1683年至1895年间的疫病资料作系统全面的搜集与整理,结合当时台湾的自然社会背景,以年代和区域为单位,从疫情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疫情烈度、疫种、易感人群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和当时人们应对疫病的措施,总结出清代台湾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台湾清代疫病的发生情况具有如下特点:疫病发生季节多为夏秋两季;疫病发生地点多集中在凤山、台北、淡水、基隆和澎湖地区;发生疫病的种类以瘴疠为主,且外来人群为瘴疠的易感人群,而台湾原始土著居民以痘疹多见;疫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自然灾害往往引发或加重疫病的流行。本文通过查阅有关台湾清朝统治时期的地方志书、文史资料、笔记杂著和医学书籍等,辑录并整理出台湾清代的疫情资料,力图为今后的医学研究工作提供较为详实的数据和材料,并对清代台湾疫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和较为客观的分析,以期揭示出台湾清代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填补台湾清代疫病史研究工作的空白,为今后台湾和大陆的防疫减灾工作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