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相比于老舍建国后其他的话剧文本,《茶馆》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作品。从《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初版本、剧作选本,老舍在社会主义文艺规范和自我艺术实践之间不断探索,其剧本的版本变迁史,也是作家在新中国文艺话语生产和自我艺术个性、创作诉求中艰难跋涉的“心灵史”。可以说,《茶馆》的创作,得益于“百花时期”相对缓和的政治环境,同时也是老舍从“老北京人”到“人民艺术家”身份的转换中,自我创作调整与磨合的结果。本文主要以“十七年文学”的创作语境和建国后老舍文学观念的转换为背景,全面分析从前文本《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初版本、剧作选本的版本流变过程,通过对《茶馆》创作修改全过程的梳理,探究老舍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老舍将前者广阔的社会环境缩小至一个茶馆,以老北京市民群体的生命体验来反映历史的变迁。由于文本正义人物、矛盾斗争的缺失以及松散的戏剧结构,《茶馆》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规范化的历史逻辑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在时代气氛的影响下,老舍在初版本和剧作选本中增加了少量的政治隐喻细节,来寻求文本艺术价值和政治高度的平衡,然而少量细节的增加并不能扭转文本低沉的叙事基调,也无法改变其被批判的命运。《茶馆》初刊本的创作,是老舍回归“旧人旧事”题材的实践。在文本中,老舍不再以新北京的文化立场对文化传统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以旧时代为视角,通过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再现了现代化国家构建过程中,老北京传统文化在新式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思想文化的全面冲击下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历史过程。老舍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复杂的文化观丰富了《茶馆》的思想内涵,使其区别于同时期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