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估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性。资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就诊的76例明确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及其他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RPA)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3例,未破裂动脉瘤(UPA)患者33例。对3D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模型重建,获取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数据。将入选的后交通动脉瘤分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对两组形态学参数包括:瘤体长轴与瘤颈平面在入射方向形成的夹角为动脉瘤角度(aneurysm angle,AA),穹顶高度(动脉瘤瘤颈到顶的最大高度H),穹顶直径(动脉瘤的最大直径D),半轴高度(S),动脉瘤瘤颈宽度(N),上游载瘤动脉平均直径(D-upstream,设定为D1),下游载瘤动脉平均直径(D-downstream,设定为D2),H/D,H/S,H/N,D/N,H/D1,H/D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表面积(Surface area of aneurysm)、平均壁面剪切力面积百分比(SAR-TAWSS)、剪切震荡指数面积百分比(SAR-OSI)、血流速度(Velocity)、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剪切率(Strain rate)、涡流强度(Vorticity)等分别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形态学分析中,两组间H、D、N、D1、D2、H/D、H/N、H/S、H/D2、D/D1、D/D2、N/D1和N/D2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PA组的S、H/D1、D/N及AA显著性高于UPA组(P<0.05);RPA组的D/S、N/S值显著低于UPA组(P<0.05);2.RPA组的表面积、SAR-TAWSS、SAR-OSI高于UP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瘤壁上的涡流强度、剪切力、剪切率均显著小于UPA组(P<0.05);两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较大的动脉瘤角度和半轴高度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2.较高的穹顶高度/上游载瘤动脉直径、穹顶直径/瘤颈宽度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较低的穹顶直径/半轴高度、瘤颈宽度/半轴高度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3.较大的动脉瘤的表面积、平均壁面剪切力面积比及高震荡指数面积比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4.较小的涡流强度、剪切力和剪切率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