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开始步入后现代主义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当下,在娱乐文化蓬勃发展的后现代社会中,在倡导个性化与自由化的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背景中,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愈加密切,文化冲突也日益明显。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不可避免,文化交流与研究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在以上时代背景下,本课题研究立足于解释学的角度,结合当代不同学术语境中的解释学理论,旨在从当前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解释学美学、文化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出发,通过对比新世纪以来由不同国家改编者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作品电影改编成果的差异性,探析在这种改编现象差异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性——即在新世纪以来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差异性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性,并力图从解释学角度评析这种文化差异性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文化解释学理论和德国理论家汉斯·罗伯特·耀斯的接受美学,分别从文化解释学角度和解释学美学意义上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意大利哲学家安伯托·艾柯的“开放的作品”理论则为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文本的电影改编活动提供了改编前提与阐释依据。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探究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与电影改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搜集到的由莎士比亚剧作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期,以便从历史维度上把握莎士比亚电影的风格流变与发展走向,最终对自电影诞生至今的百余年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电影改编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为后文的文化差异性研究提供分析案例。第二章研究基于解释学美学的理论视野与接受美学的方法指导,以时间为维度,选取4部新世纪以来英语母语文化语境下的改编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到影像,在研究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完成对经典莎士比亚戏剧文本当代演绎、如何追求当代英语母语文化语境中观众的审美预期的同时,试总结和探讨影片中蕴含的当代英国文化特征,以及英国文化本身的历史发展。此外,在本章研究的最后,立足于审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对造成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电影改编者审美期待差异性的原因展开剖析。第三章研究基于文化解释学的理论视野,以文化“深描”理论为研究方法,选取新世纪以来的11部改编电影作品展开比较与分析——这些影片分属于美国、印度、中国、韩国,改编范围涵盖7部经典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以空间为维度,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四个国家的电影改编者在进行跨文化电影改编创作时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性,并运用“深描”方法,深入挖掘,对导致这些文化差异性的原因深入阐释。最后,结语部分围绕本课题研究提出的问题——在新世纪以来的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差异性中如何体现出文化的差异性,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的电影改编技巧、解释学美学理论和文化解释学理论几方面做出总结,并立足于当代思想语境,从艺术的超越性入手,对这些文化差异性作出批判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