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松来源于败酱科(Valerianaceae)甘松属(Nardostachys DC.)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甘松用药历史悠久,常在中医及藏药中使用。甘松属包括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和大花甘松(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大花甘松主要分布在印度,在国内分布很少。因此国内市场主要流通的只有甘松和匙叶甘松两个品种,且甘松较为常见。2010年版《中国药典》将甘松和匙叶甘松合并入药,然而甘松和匙叶甘松化学成分的差别尚不清楚,药理作用也有差异,合并入药有可能影响两种甘松用药的准确性及导致匙叶甘松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甘松具有抗抑郁的活性,但并未明确其物质基础。因此本课题就甘松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薄层色谱法研究比较甘松和匙叶甘松的成分差异,用液相方法比较不同产地的甘松药材中甘松新酮的含量。通过系统分离甘松中的化学成分,鉴别其结构,并利用高浓度皮质酮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的模型,对分离得到的萜类成分检测其抗抑郁的活性,为明确甘松抗抑郁的活性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TLC对甘松及其成分进行鉴别分析,在紫外灯254 nm下检识,观察到甘松和匙叶甘松的化学成分略有不同,但均含有活性成分甘松新酮。甘松石油醚部位的斑点较丰富,成分相对较多。甘松的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2)采用HPLC对不同产地的甘松中指标性成分甘松新酮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μm),对27个不同产地的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甘松新酮的含量在0.114%-1.844%,甘肃地区含量较高。甘松中的甘松新酮含量比匙叶甘松中含量高。(3)利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LH-20分离纯化,从甘松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采用质谱和核磁技术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6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甘松新酮、甘松香酮A、甘松根酮、甘松二酮醇、α-香附酮、去氢木香内酯,2个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熊果酸,2个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2个黄酮类化合物:蒙花苷、柚皮素,1个甾类化合物:p-谷甾醇。(4)利用高浓度皮质酮造成PC12细胞损伤的抑郁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四个萜类成分进行抗抑郁活性初筛。实验结果表明:甘松新酮、甘松根酮、甘松二酮醇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显示一定的抗抑郁活性,齐墩果酸效果不明显。本文比较分析了甘松和匙叶甘松化学成分的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甘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从甘松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鉴定出13个化学成分,并发现甘松新酮、甘松根酮和甘松二酮醇对高浓度皮质酮诱导的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为甘松的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为从天然药物中寻找、研发低毒、高效、新型的抗抑郁药提供新的思路。